技艺超群 公孙大娘剑器之谜

杜甫的一首《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把唐代剑器舞的雄健、奔放的气势以及高难度、快节奏的动作表演生动地表现出来。也使我们对公孙大娘的剑器舞产生浓厚的兴趣,到底公孙大娘的手上拿的是什么舞具呢?

公孙大娘,盛唐时人,姓公孙,在堂姊妹排行中最大,所以称大娘。她以舞《剑器》而闻名于世。

公孙大娘的艺术活动大致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开元初年,在宫廷内“梨园”等处的乐舞艺人以及宫廷外的供奉艺人中,她是惟一擅长《剑器浑脱》舞的人。《剑器》是中国的传统舞蹈,一般认为是从民间武术脱胎而来的,经过艺术家的整理加工,最后发展成了一种特殊的舞蹈形式,而《浑脱》是从波斯一带传入中原地区的舞蹈。《剑器》舞和《浑脱》舞的性质相近,因此,中原舞蹈家在武则天末年,就把《浑脱》舞融合在《剑器》舞中,成为一种新的舞蹈《剑器浑脱》。这是中国民族舞蹈形式的新发展,而公孙大娘就是这个舞蹈的出色的表演者。在这个舞蹈中也包含了公孙大娘的创作成果。这位公孙大娘除了能舞《剑器浑脱》外,还能舞《西河剑器》、《邻里曲》、《裴将军满堂势》等不同套路的剑舞。

公孙大娘除在宫廷表演之外,也常到各地演出。诗人杜甫说唐代大书法家张旭曾在邺县因观看了公孙大娘的《西河剑器》舞,受到她舞剑的顿挫之势的启发,因而“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张旭的草书就这样气势更为潇洒豪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唐代另一位学者段成式也说,书法家怀素见到公孙大娘舞剑器后,受到剑势“顿挫”的启发,草书得到了很大的长进。李白推崇怀素的书法,认为“天下称独步”,但他不认为怀素的书法是受了公孙大娘的启发,说:“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看来,两位狂草大家的确都是看到了公孙大娘的剑器舞,人们将他们的书法和剑器舞联在一起,说明公孙大娘的舞蹈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

唐代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和裴旻将军的剑器舞人称“三绝”。传说裴旻的母亲死了,请了画圣吴道子来到洛陽天宫寺画几幅壁画为母亲做功德。吴道子说久疏于笔,没有灵感,让裴将军舞剑一曲,借点灵感来。裴旻骑在马上奔走如飞,“左旋右抽”,掷剑入云,高数十丈,如电光下射,手拿剑鞘向上一升,利剑准确无误入鞘。当时有观者数千人,无不惊异叹服。公孙大娘有《裴将军满堂势》,估计是将裴将军的舞剑作了适当的改编,保留了裴将军舞剑中的一些技巧,但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公孙大娘是在平地上表演,而裴将军是在马背上舞剑的。

开元五年(717年),公孙大娘在郾城(今河南)一个广场上舞《剑器浑脱》,4岁的杜甫也挤在人群中观看。当时公孙大娘所创造的惊心动魄的气势,给诗人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在四川蒙州(今四川奉节)别驾元持家里,五十多岁的杜甫看到了临颖人李十二娘舞剑器。李氏技艺精湛,得到大家的称赏。杜甫问她的师承,才知道原来是公孙大娘的女弟子。看了李氏的演出,使杜甫缅想起当年的公孙大娘,于是写出了长诗《剑器行》。其中有描写公孙大娘舞剑时的情景: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 海凝清光。 这几句话的大意是:公孙大娘一开始表演剑器舞,便轰动了四方。观众从各处聚集到广场,人山人海,都被舞蹈家的魁力所征服,群情激昂。舞蹈将开始的时候,鼓声隆隆,继而缓缓低沉下来,像雷霆缓和了震怒,这时公孙大娘上场,那光辉炫耀的景象,像神话中的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陽;那矫健敏捷的动作,像仙人驾龙飞翔。舞蹈结束后,广场上仍然缭绕着剑影,像江 海水面上散发出的一道道清澈的光芒,天地为之动容。杜甫还对公孙大娘的舞蹈艺术作了高度评价,说是“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公孙大娘一旦进入宫廷进行表演,技艺性也是盖住了其他舞蹈。后代有位姓郑的诗人,也盛赞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当时号为雄妙”,评价十分高。

杜甫的这首《剑器行》流传很广。人们在对公孙大娘的舞蹈技艺赞美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的疑问:到底当时公孙大娘舞的是剑吗?

早在宋、明、清代的一些文人就提出了对“舞剑器”的看法,有的主张是舞剑,有的认为是空手而舞,更加强调是以长彩帛结两头、双手持之而舞。当代人对公孙大娘的舞剑器仍有不同的看法,并没有统一观点。

一种说法认为剑器舞即是持剑而舞,但这是一种经过美化了的剑舞,仅是一种有娱乐欣赏性的舞蹈剑术,与能够格斗厮杀的剑术是有区别的。这种剑舞带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旋律美,有音乐伴奏,通常都有教坊的伎人来表演,因此当时被称作剑舞类。这种观点的根据是剑舞在我国有古老的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的学生子路,戎装见孔子,并拔剑起舞。学生拜见老师,当然不是击刺,而是表演舞剑技艺。楚汉相争时,刘邦、项羽宴于鸿门,项庄拔剑起舞,想借机杀死刘邦,在场的项伯也拔剑起舞,保护刘邦不被项庄杀害。这个历史故事说明:项庄本意是借剑舞杀死刘邦,并以军中没有别的娱乐为由请求舞剑助兴。可见当时筵席中有舞剑作为余兴表演的风俗。而且一直到汉代,舞剑都是很普遍的。唐代武官舞剑也是常有的事。如李白《司马将军歌》有“将军自起舞长剑”;岑参作《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有“酒泉太守能舞剑”;杜甫作《故武卫将军挽歌三首》有“舞剑过人绝”等等。可见当时有很多人舞剑。公孙大娘可能就是在研究掌握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舞剑技艺后,发展创造了一种舞蹈性很强的剑器舞。有大量史料证明,剑器舞的空手而舞是到宋代才发展起来的。

持这种观点认为,所谓剑器,是唐代健舞曲之一。健舞是武舞。剑器舞的特点是好雄装。至于舞剑器,是舞单剑还是双剑,虽不敢断言,但舞者手中有剑,非空手而舞,却是可以肯定的。

一些人虽然承认公孙大娘是持剑而舞,但在持双剑还是持单剑的问题上又出现分歧。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认为剑器浑脱盖为连文,而浑脱本是胡 物,他根据今《全唐诗》本、那波本及诸善本认为公孙大娘是舞双剑。

另有一些人认为剑器舞可能是舞的剑,也可能是旗、炬等物,但不一定非得有剑不可。剑器舞在唐代当分为两种,初期为女舞,雄装独演,手中持发光体,于激烈之金鼓声中出场。后期则除女伎外,兼为军舞,列阵表演,变化很多,手中或持剑,或持刀,或拿火把、旗帜等物,在鼓角和整齐雄壮的叫喊声中,相和应节,逼近真的战阵。

和这种意见相近的观点认为,根据唐代的《明皇杂录》、《津陽门》诗等,说明《剑器》舞者确曾执剑。但没有必要一定说死剑器舞者必执剑。唐代剑器舞不止一种,总有不同表演方法。在《教坊记》中载有曲名有《西河剑器》、《剑器子》,这似乎可以说明剑器舞未必都执剑。

还有两说否定了公孙大娘舞的是剑。其中之一认为剑器舞舞的是绸子,这种说法的根据是清代桂馥在《扎朴》一书中的记述:姜元君在甘肃看见一女子用一丈多长的绸子,两头挽结,执绸而舞,有如流星。姜问舞者跳的是什么舞?答道:“剑器舞。”由此断定唐代公孙大娘是执绸而舞的。

不过有人对这种说法不以为然,认为清代离盛唐千年之久,一种舞蹈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其表演形式可能发生变化,也可能有某些继承关系。要判断某一时期、某一舞蹈的表演形式、风格特点,更重要的是依据当事人的记载比较可靠。用清代人的舞蹈形式来推断唐代人的舞蹈形式,其准确性是大打折扣的。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是空手而舞。此说的依据是清代人胡 鸣玉《订伪杂录》中的记载:剑器“其舞用女伎,雄装空手而舞”。杜甫诗中的“西河剑器浑脱”,指的是舞女头戴羊毛帽,身穿羊毛大衣,袖子很长。跳舞时,挥动袖衫,动作好像舞剑,这是流行于河西一带的一种舞蹈。也有人认为剑器舞是盛唐时期吸收边疆少数民族的一种舞蹈,最初只是独舞,而且只是女舞,不是剑舞。自西周以来,中原的舞蹈多有所执,而少数民族的舞蹈并非都如此。剑器舞蹈都是空手雄装而舞。由于公孙大娘擅长传统的剑舞,可能在动作上有所糅合发展。

上面关于剑器舞的各种推测十分有趣,说明对一千几百年前的舞蹈后人已不太可以能了解清楚了。要想对这个问题得出最接近实际的结论,还得历史工作者们认真对唐人史料进行周密的分析。相信随着他们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一定能解开公孙大娘手中的剑器之谜!

(赵航)

公众号二维码
上一篇:两位男宠 张易之、张昌宗死因之谜  回目录  下一篇: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