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归何方 邦和葬地之谜

2004年3月,南京某报报道“雨花台区铁心桥又现一座‘郑和墓’”,在郑和研究学界激起了不小的轰动。虽然最后经过专家共同考证。证实铁心桥明朝墓并非郑和墓,该墓墓主是明守备南京司礼太监郑强。不过,为什么这样一则报道会引起轰动呢?事实上关于郑和的墓地及其生卒年月至今仍然是郑和研究中的一大谜团 。

关于郑和的卒年,一般通行的看法是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理由是这一年跟随郑和出使的王景弘单独出使苏门答腊国,因此当时郑和可能已死。上世纪三十年代,法国人伯希和在《郑和下西洋考》一书中便曾提到这一点,并且认为当时国外流行的关于郑和死于1431年的看法是错误的。不过也有人坚持认为,郑和的卒年应该是宣德十年,根据是宣德九年十二月,皇帝命令罢采买营造诸使,郑和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其内;至宣德十年正月,南京守备出缺,以黄福参赞南京机务,九月司礼监出缺,以王振为司礼监太监。他们之所以能够继任这些职位,正是因为郑和已经去世。

另外还有人认为,郑和死于宣德八年。因为根据明朝天顺年间的《非幻庵香火圣像记》记载,郑和于“宣德庚戌(五年),钦奉上命,前往西洋,至癸丑(八年),卒于古里国”。而祝枝山在《前闻记》里也记载道,郑和的最后一次下西洋是在宣德七年到达古里,宣德八年回国,当年七月六日回到南京,而他就是死在回国途中。

那么,郑和去世后究竟葬在哪里呢?上世纪三十年代,罗香林在《牛首山之行》中说“郑和墓在牛首山西南三里狮子山乌石村”。朱偰则在《金陵古迹图考》中谈到他曾经在南京南郊遍访郑和墓而不得。解放后,南京市文物工作者经过多年考察,于1964年公布了郑和墓的确切位置,是在今天江 宁的牛首山风景区。该墓位于牛首山南麓谷里乡,当地群众称之为“马回回坟”。整座墓坐北朝南,北对牛首山顶古塔,南望长江 ,风水极好。据传说当年墓区还有神道石刻、巨石碑座等等。

不过根据清康熙二十二年所修的《江 宁县志》所载,则郑和墓又在牛首山西麓,而且由于郑和“卒于古里国”,因此该坟墓只不过是郑和的衣冠冢。南京的郑和后裔曾经提到过,回民的风俗是人死了以后三天内必须加以埋葬,并且以白布裹身,深埋而不附棺,如果死在海上,那么必然举行海葬。而且在当地还有这样的谚语:“三宝下西洋,自身难保”,可见郑和多半是死在海外,而遗体则不可能运回安葬。当时他的随从中有一个叫“黑大人”的,很可能就是古里当地的土著,是他把郑和的发辫以及衣物等等带回南京,葬于牛首山,因此牛首山墓就是一个衣冠冢。还有一种看法是,郑和的墓址是在牛首山弘觉寺塔的地宫。这是一个融佛教和伊斯兰教丧葬制度为一体的坟墓,出土文物十分精美,证明墓主生前具有较高的地位。不过根据墓中铭文记载,该墓主名叫李福善,是宫中御用 太监。有专家认为,李福善就是郑和。那么郑和为什么用李姓呢?他们给出的解释是因为牛首山还有明太祖李贤妃的墓,李贤妃是回族人,郑和原本也是穆斯林,他追随回族王妃,并冒用李姓,希图借此得到荫庇,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不过,关于郑和墓地最吸引人的一个说法是说郑和死于古里国,而葬在南洋爪哇的三宝垅。今天印尼爪哇还有三宝垅、三宝洞,并且供有郑和像,三宝洞旁还有三宝墩,相传即为郑和墓。但也有人提出,郑和葬在三宝垅的说法仅仅是一个传说罢了,不足为信,而现在的三宝墩其实是郑和的副手王景弘的坟墓。国外学者威尔莫特在《三宝垄的华人》中也有这样的记载:“郑和下西洋时,舰队行至印尼爪哇北岸,副手王景弘病得很严重,郑和下令舰队在一港湾下锚(即今三宝垄湾),把王景弘安置在靠岸上不远的一个山洞里疗养,并留一艘船和十名随从照料。王景弘在休养期间,指挥随从开荒种地,建房居住,直至完全复原。他未回中国,他用他的船来往贸易。他的部下也和印尼妇女结婚,这个华人区逐渐繁盛起来,许多印尼人也在他们附近建立农庄,成为华人区的一部分。王景弘像三宝一样,是一个虔诚的回教徒,他在洞中置一尊郑和塑像按时率众礼拜。这个地区越来越繁荣,人们把这个地方称为‘三宝垄’,把那个山洞称为‘宝洞’。王景弘八十七岁才死,丧葬采用回教仪式,他死后被称为‘三宝可敬的航海家’,按照爪哇历规定的日期,印尼和华人共同进行礼拜……三宝垄城终于建立起来,人们就把三宝作为保护神来祀事。”显然,他也不认为郑和的墓地就在海外。

以上说法林林总总,各有道理,看来郑和的去世年月和去世地点以及死后埋葬的墓地仍将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谜。

公众号二维码
上一篇:不知所终 懿安皇后下落之谜  回目录  下一篇:疑云难消 陈圆圆生死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