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冢一座 隋炀帝陵墓迁移之谜

宇文化及发动了“江 都事变”,隋炀帝被杀,结束了他残暴的一生。炀帝的尸体先是被萧后草草埋葬,由于叛军当道,不敢声张。后隋朝旧将陈棱按照皇帝礼重新发丧迁葬,但偏居一隅的一个将军是不可能办成很大规模的。唐政权建立后,出于种种原因,再次迁葬,今天扬州邗江 县槐泗乡槐二村的旷野就是当年的迁葬处。隋炀帝杨广在中国历史上常被当作暴君的代表,近年来,有人认为他在改革、开放、建设和对扬州文化发展上具有重要功绩,并非一无是处,这是见仁见智观点不同罢了。隋炀帝不顾人民生活的悲惨,作出东征高丽的错误决定,最后死于三下江 都时的叛乱中,这应该是大家都看到的。可以这么说,他的乱国暴政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大业十二年(616)七月,炀帝开始了第三次下江 都。从洛陽出发时,赐守宫女诗有“我梦江 都好,征辽亦偶然”之句。由于皇帝到了南方,统治中心南迁,中原地区人民起兵不断。次年五月,李渊起兵反隋,十一月就攻下了长安,立炀帝孙杨侑为帝,改年号为义宁,遥尊炀帝为太上皇。而此时杜伏威、李子通等在全国各地纷纷起事,江 都孤危。大业十四年(618)三月,虎贲郎将司马德戡奉宇文化及之令,与另一虎贲郎将元礼、监门直阔裴虔通等谋乱,在江 都东城集兵数万发动兵变。司马德戡领兵从玄武门进入宫内,炀帝闻乱,换了便服逃到西阁下,裴虔通、元礼等追踪而至。后宫有位美人以手势相告兵变士兵,校尉令狐行达拔刀直进,俘获炀帝。宇文化及等胁炀帝至朝堂,时炀帝幼子、年仅12岁的赵王杨杲在帝旁号泣不止,裴虔通挥剑斩之,血溅炀帝一身。令狐行达即以练巾将炀帝“缢杀”,炀帝死时才50岁。

叛军出去后,萧皇后和宫人把漆床 板撤下来,叫人做成一副小棺材,匆忙间把炀帝及其爱子杨杲一起葬于江 都宫西院流珠堂下。一代风流 冤鬼皇帝死后连棺木也不像样,更不要说在叛军控制局势的情况下有人能为他建造陵墓了。

宇文化及北上后,留下左武卫将军陈棱守江 都。陈棱本深受炀帝器重,来江 都后还被授右御卫将军。此时他集合部众穿上孝服为惨死的炀帝发丧,将炀帝从西院流珠堂下挖出改葬。由于三月天气尚有冷意,流珠堂地势干燥,加上炀帝是被缢杀,没有外伤,因此开棺之后炀帝面目如生,与平时一样。

陈棱以宇文化及等10余万人水路北上后留下的辇略、鼓吹,略备皇帝葬礼,在哀乐中将炀帝梓棺改葬于江 都宫成象殿吴公台下,其他被害王公以下宗室重臣,也集中列葬于炀帝墓侧。据说陈棱身穿重孝,拄哭丧杖,“恸感行路”之人,葬礼十分悲伤,令人心酸。不过总体看来,迁葬时政治形势复杂,陈棱不可能大规模为炀帝建造陵墓。

李唐王朝统一全国后,高祖李渊于武德五年(622)作出迁葬炀帝的决定。这年八月,李渊将已在吴公台下躺了整整四年的隋炀帝,连梓宫一起迁葬于扬州雷塘。《通鉴》胡 三省注说,雷塘本就是汉代的雷陂,“在今扬州平岗上”,传说汉代吴王刘濞曾筑钓台于此。南朝时,园林山水、亭阁栉比,为江 南胜迹。唐初,扬州都督李袭誉开挖雷陂,筑池塘灌溉良田八百余顷,因而称雷塘。但也有不同看法,扬州民间传说,这年迁葬时,因为炀帝作恶太多,天怨人怒,以致刚葬下即雷雨大作,棺柩遭雷击,改葬三次,雷击三次,留下了三个雷塘。究竟为何称雷塘,看来是个千年之谜了。尽管史书上没有说到唐高祖时炀帝陵的规制如何,但政局稳定的唐朝,不可能再像陈棱那样仅备仪制而已,想来是比较大规模地挖了墓穴,建了陵寝。

后来唐太宗从突厥接回炀帝萧后,贞观二十二年(648)病逝后,唐太宗诏令以三品待遇从长安运往扬州雷塘,与炀帝合葬在一起。合葬时,大概陵墓又重修扩建了一番。从炀帝死至此,炀帝葬地共发生了三次变动,陈棱以后想必都是有地面建筑的,而且一次比一次隆重。最后一次的合葬因为萧皇后有三品待遇,因而最有可能大肆扩建了一场。唐朝的皇帝常将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有什么历史经验都要从炀帝头上吸取,尤其是唐太宗.最擅长用这一手来教育大臣,保留在《贞观政要》里的这样的记录有许多。但李渊、李世民父子却对炀帝、萧皇后采取迁葬、合葬等办法,明显是优礼有加,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一些学者认为,李渊本为隋臣,是炀帝提拔他为太原留守的,他们之间有君臣之义。炀帝和萧皇后所生的一个女儿,大概是萧后带到北方后,辗转进入唐宫,成为太宗的宠 妃,生下吴王李恪,太宗十分钟爱这个儿子,一度还想立他为太子。如此说来,太宗和炀帝有翁婿之情。再说维护前朝的皇帝地位,也是为了巩固李唐皇权的统治,以下犯上的弑君行为是人所不齿的。炀帝陵的修建,有利于国家的稳定,重死人,归根结底是为了给活人看,迁修炀帝陵和与萧皇后合墓扩修陵寝,可以缓解李、杨两个政治集团 之间的矛盾,能平服人心,减少反对派,唐太宗让萧皇后与炀帝合葬,给他树立了宽仁的形象,有利于更多的人支持他。

唐初修建的炀帝墓在历史的风雨中湮废无存,只剩孤冢一座。当年的陵墓到底是怎样的,成了一个历史之谜留给后人去猜测了。到清代时,雷塘墓地已是满目野草,一片荒凉。人们切齿痛恨这个暴君,因而无人愿意为他添土加封,以致墓碑也不知到哪里去了。清代浙江 巡抚阮元在嘉庆十二年(1807)重修了炀帝陵,并作《修炀帝陵记》,内中说:“炀帝陵,人谓皇墓墩……陵地约剩四五亩,多丛葬者,陵土高七八尺,周围二三亩许……土下有隧道、铁门,西北向。”阮元向当地农民买土千担,积土植松,并在陵前立碑石一方,碑心题有“隋炀帝陵”四个大字。今日的隋炀帝陵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陵园松柏蓊郁,坟丘周长约40米,高5米,封土周围护有1米高的石墙。

唐末有位叫罗隐的诗人曾经哀叹道:“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顷田。”田野中一座孤坟,便是炀帝无奈之下的归宿,尸骨已毁而骂名犹存,黄土一抔留给后人评说。

公众号二维码
上一篇:西汉第一陵 刘邦长陵之谜  回目录  下一篇:李唐祖籍 隆尧唐陵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