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贵楠木 长陵之谜

长陵是十三陵中规模最大、建造最早的一座陵墓。长陵的祾恩殿雄伟挺拔,所用木材全部是名贵的楠木。这些木材是从哪里来的?明成祖下葬时,曾有16名皇妃殉葬,她们都葬在长陵的玄宫中吗?长陵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墓,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中央,永乐七年(1409)开始营建。长陵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布局合理,是明十三陵中建筑最早、面积最大、规模最宏伟、工艺用料最考究、原建筑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是明代帝王陵墓的典型代表。永乐十一年(1413)二月,工程浩大的玄宫建成,朱棣把死了数年的皇后徐氏尸骨由南京迁葬长陵,成了十三陵中第一个埋葬者。永乐十四年,长陵祾恩殿建成,赵王朱高燧奉命将徐皇后的神位安奉殿内。宣德二年(1427)三月,陵园殿宇工程大体告竣,前后用了18年时间。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子,称帝后,为了大明江 山的稳定、发展,迁都北京,数次亲征漠北,派遣郑和率庞大舰队多次远航西洋,疏通南北大运河,编纂《永乐大典》,一生贡献极大。他在位的23年,是明帝国最强大的时期,在经济、国防、外交 、文化等方面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景象。朱棣死后是否葬入长陵?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明成祖晚年多病,却喜欢宣扬自己的文治武功,不顾劳民伤财,一次次地率师北征。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明成祖朱棣驾崩于亲征漠北的返京途中,是年65岁。由于事情来得突然,随征的大臣们恐怕传扬出去朝廷中会发生变故,于是搜集军中锡器铸成一口棺材,将他的尸体秘密装殓起来,每天还是照常送上饮食,不知情的大臣仍然一如既往地上奏。据说为防泄密,铸棺材的铜匠全部被杀。回到北京附近,才派人密报太子。从死到棺材运进北京,相隔了25天。

如此一来,后世遂有了种种猜测。有人怀疑朱棣的遗体并未运到北京,北京的长陵只是一座衣冠冢。还有些人恼恨朱棣杀人夺位,说朱棣在打猎时被狗熊咬死,遗体被吃掉了。为了说明这种观点的正确性,他们引用了明朝人区大相的诗作为论据:“文皇(朱棣)鼎成后,此地葬衣冠。”不过仔细分析区大相的诗,马上可以知道,上述观点是断章取义,因为他后面还有一句:“日月神宫秘,山河帝寝安。”可知这里的衣冠是代指遗体,不存在衣冠冢的意思。

一般以为朱棣确是葬在长陵玄宫中。根据史书,皇太子朱高炽听到父亲的死讯,马上派皇太孙朱瞻基到开平迎接。先是将尸体安放在仁智殿,当年十二月十三日,又举行了十分繁琐而隆重的葬礼。这天,朱高炽领着后妃、皇子和大臣,身着孝服,行“辞奠”礼。第二天,将棺椁抬到午门,行“遣奠”礼。再抬到端门,皇太子捧着白绢到太庙行“辞祖”礼,然后出德胜门直往天寿山长陵。沿途设置了不少祭坛。到长陵后,先放在享殿中行“安神”礼,下葬前还要行“迁奠”礼,到地宫门外还要行“赠”礼,把随葬器物摆到里面,关上地宫大门,在地宫前行“享”礼,这才算完事大吉。

从保存至今的长陵来看,明成祖确是花了功夫。长陵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布局合理。后代作为十三陵共用的神道,及最南端的石牌坊、大宫门、碑楼、石人、石兽等,最初都是长陵建筑的一部分。长陵的地面形制仿照明太祖孝陵,平面是前方后圆形状。

在十三陵神道尽头,过汉白玉石七孔大桥,就是长陵寝宫的大门——祾恩门。“祾”是“祭而受福”,“恩”为“罔极之恩”。门庑面阔5间(31.44米),进深2间(14.37米),单檐歇山顶,朱门金钉,门上有大匾额,书有“祾恩门”三字。下承白石栏杆围绕的石雕须弥座台基,装饰华丽。祾恩门系天门的意思,进入此门即升入天堂。皇帝就是天子,死后要升入天堂,所以自祾恩门开始,这儿就是明成祖的天堂了。

进入祾恩门,就能见到院内北面高大巍峨的祾恩殿,这是十三陵中最雄伟的建筑,与故宫太和殿十分相似,落成于永乐十四年(1416),是供奉帝后神牌和举行上陵祭祀活动的场所。“祾恩”,是祭陵感恩而受福的意思。它是明代帝陵中惟一保存至今的陵殿,仿照明皇宫金銮殿修建,规摸极大,等级至高。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黄瓦红墙 ,重檐庑殿顶。殿内有60根金丝楠木明柱承托殿顶。中央的四根楠木直径达1.17米,自根至顶为独木构成,最高的达12米。粱、柱、檩、椽、斗拱等木构件,也都是楠木制作,因而人们称该殿为楠木大殿。殿中端坐于九龙宝座之上的永乐皇帝铜像,形象逼真,做工精湛考究,精美绝伦。大殿坐落在三层汉白玉丹陛台基上,台基高3.2米,每层均有勾栏围绕,显得庄重森严。很多人提出疑问,修建长陵的楠木是哪里来的?因为楠木常产于四川、湖广、江 西等省的深山老林中,北京近郊是不产楠木的。根据记载,楠木是十分珍贵的木材,生长数百年才能成材。在修建陵墓的过程中,成祖常派朝中高官亲自前去督办,如他曾派礼部尚书宋礼、兵部左侍郎古朴、吏部左侍郎师逵等到四川、江 西、湖广等地采木。而进入深山的伐木人常常会受到野兽的攻击,或染上恶性疟疾,很多人进山以后有去无回。大木采伐之后,山路崎岖,无法运出山外,要等到雨季到来,山洪暴发,靠洪水将木材漂流出山,然后再导入江 河,结筏运送。在江 河之中,惊涛骇浪,又不知有多少人死于非命。采伐的楠木到达北京,要经过两三年的时间,沿途损耗,江 河漂失,到达后仅剩十之一二了。经水路从千里之外到达通州后,再要经陆路才能运到十三陵工地。不难想像,砍伐每一根楠木不知要死多少人,运一根楠木到北京要花费多少两银子。

祾恩殿后为内红门,内红门的彩绘色调深沉、肃穆,使谒陵人员一走进门内即有诚惶诚恐的感觉。门内是陵园的第三进院落。院内沿中轴线方向建有两柱棂星门及石供案、明楼。明楼内竖一石碑,交 龙方趺,上刻“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至此,人们不禁会问,明朝已有太“祖”了,怎么又会出现一个成“祖”呢?封建社会,一个朝代往往只有开国者尊称为“祖”,其他都是“宗”。朱棣死后,按当时的昭穆制度,他被追为太宗。明世宗嘉靖皇帝上台后,为了表示尊重皇祖,认为创建国家的是太祖,而使国家得到巩固的是太宗朱棣,他称“祖”是完全合适的,于是将“太宗”改为“成祖”。当时明楼中已有石碑刻着“大明太宗文皇帝之陵”,世宗决定将上面的文字改过来,但又不想破坏旧碑,就用木头刻了“成祖”二字嵌在石碑上。万历三十二年,长陵遭雷击,明楼中的石碑被击坏。当时大学士沈一贯对神宗说,当初世宗改了成祖碑却没有立新碑,祖宗生气了,所以雷神发怒,这是天意,是让我们更新。因此在这一年对明楼中的石碑重新镌刻。明楼的后面是圆形的宝城。宝城方圆1000余米,外侧雉堞(垛口)林立,内侧置宇墙,中为马道,像一座封闭的城堡。宝城之内为高大的封土陵冢,其下是埋葬帝后的玄宫。宝城的前部,沿中轴线方向建有方城和明楼。方城高12.95米,下设“T”形券洞。玄宫的内部结构,在没有正式发掘之前,是很难确知的。

成祖葬入地宫时,曾有16个妃子殉葬。她们是否都葬入了地宫?答案是否定的。明代规定,妃子是不能与帝王同穴的。16个妃子自尽后,在长陵东南和西南约四五里的地方修了东西二井,即直上直下的墓坑。二井原有重门三道、殿三间,两廊庑各三间,外有围墙环绕,今已湮毁。

雄伟壮观的长陵,至今仍基本保持着原有的风貌,向人们倾诉着它的历史。

公众号二维码
上一篇:西汉第一陵 刘邦长陵之谜  回目录  下一篇:皇帝的风流事 明献陵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