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浅释 上卷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 上卷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解

每部经有别名及通名。别名,是一个特别独有的名字。通名,是普通共有的名字。何谓别名?如「佛说阿弥陀」即是,这是独有的,只有这一部经称此名,其他经则无。「经」字则是通名,共有的名字,每一部经均有此通名。

「通」是通於诸经,「别」是别於此经。

不要看轻这部经,它是丛林里晚课时必诵的经,尤其这部经是佛说的。

有五种人可以说经,但其中四种人所说的经典,则须经佛印证後,方能称为经,否则不能称为经。这五种人是:(一)佛。(二)佛的弟子。(三)天上的人。(四)一切之天人。(五)化人,化者变化的人。

此部经是佛金口所讲、不问自说的妙经。其他的经典,则是请问而说的。唯独弥陀经是佛不问自说的。为什麽呢?因为此经的道理太玄妙了,一般声闻的智慧达不到,一切菩萨也不明白,故无人请问净土法门的因缘,但此法应该说,故佛看机缘成熟便说此经。这部经在佛教里非常重要。

这部经为什麽重要呢?佛法将灭时,最先灭的是楞严经,因为一切魔王最怕楞严咒,而楞严经是为楞严咒而说的。楞严经灭後,接著其他经典亦相继消灭了。那时虽有纸,但纸上没有字。最後只剩阿弥陀经,在世上多停留一百年,会度无量无边的众生。然後阿弥陀经亦灭了,只剩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在这个世界上多待一百年,以此六字洪名又度了很多人,有无量无边那样多。以後六字洪名中,「南无」两字又没有了,就剩「阿弥陀佛」,再下去一百年,佛法就没有了。故此部经是最後才灭的,故非常重要。

何谓佛?佛是大觉者,所有一切都觉悟了,丝毫的迷惑也没有。

佛是业尽情空,业障没有了,情感也空了。凡夫则是业重情迷,尽著到情爱上,这就是众生。佛有三觉,所以又叫大觉者。三觉是1、本觉—根本他就是觉者。2、始觉—才开始觉悟。3、究竟觉—就是觉到极点,这是三觉。三觉又可以说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我们凡夫是不觉,一天到晚自以为聪明,其实是愚痴的不得了。总以为自己好像赌钱似的可以赢,但却输了。为什麽这样颠倒呢?因为迷,明明知道错的事,却要去做,这就是迷。越迷越深,越深越迷,怎麽办呢?就要觉。佛也是众生里面的一份子,也是众生之一,但他不迷。自己觉悟了,这叫自觉。自觉者和凡夫不同,也就是声闻、缘觉、二乘人。二乘人是自了汉,自觉而不觉他,所以叫声闻乘。觉他就是菩萨,菩萨不是为自己,不像二乘人是自了汉,自己觉悟就可以了,不想再叫其他人也觉悟。菩萨发心就不同,菩萨发心要利益一切众生,而不须众生来利益自己,这是以自己觉悟的方法,去教化众生,令所有的众生,也都觉悟而不迷,这就是行菩萨道。

二乘人所修的是苦、集、灭,道及十二因缘。什麽是十二因缘?即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十二因缘从什麽地方来呢?是从无明来的。你要是没有无明,这十二因缘也就不发生作用,因为你有无明,就一个挨著一个来了,二乘人就是修这个。菩萨则超出这个阶段,他们修六度万行,即是1、布施度悭贪,人要是尽贪,那就要行布施,舍不得也要舍。不舍,这贪就舍不了,所以说布施度悭贪。2、持戒度毁犯。3、忍辱度瞋恚,若你脾气太大,就应该修忍辱行,凡事忍耐点,不要一天到晚阿修罗的样子,和谁也不讲话,一讲话眼睛就瞪起来,像牛眼似的,这都是阿修罗的境界。4、精进度懈怠,懒惰就要修精进,就把懒惰度过去。5、禅定度散乱,你如果东想西想尽打妄想,则要修禅定,若没有妄想,散乱也去了。最重要的是你要有智慧。6、智慧度愚痴,有智慧就不愚痴,若愚痴则无智慧。我本来没有智慧,但现在生出智慧来,就把愚痴度了,就如光明将黑暗度了。光明就是智慧,黑暗就是愚痴。菩萨修六度万行,自觉觉他,这是和二乘人不同之处。

觉满就是妙觉,这是佛。佛是自觉,也觉他人,所以佛是觉行圆满,觉也圆满,行也圆满。佛具足说起来,叫佛陀耶,因为中国人欢喜简略,所以简称为佛。目前西方人称BUDDHA亦是佛陀耶之简称。讲来讲去,有人说:「我不懂。」我告诉你:「你就是佛。」你说:「我怎麽不知道?」你不知道就是佛,但你这佛,非已成之佛,而是未成之佛。讲到这个地方,你应该懂了:「啊!原来佛是人成的,人人可以修行成佛。」人要是觉悟了,就是佛;反之,就是众生。

佛还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我们众生虽有佛性,皆可成佛,但因未证得佛果,所以无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佛是从凡夫修行到佛的果位上,才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所以有的人说自己就是佛,这真是愚痴到极点,他还没有成佛,就说自己是佛,这简直是自欺欺人,这真是世界的大愚痴人。虽然人人都可以成佛,但人人都要修行,你有三身四智,才可以成佛,非仅仅有五眼,或一些神通,就是佛了。

什麽叫三身?1、法身。2、报身。3、化身。四智是1、大圆镜智。2、妙观察智。3、成所作智。4、平等性智。六通即:1、天眼通:得到天眼通,可以看见天人一切的动作。2、天耳通:可以听见天上的人,所说的话和声音。3、他心通:能知道你心里所想的话。4、宿命通:不单是知道现在,连过去的也知道。5、神足通:又叫神境通,这个通是不可思议,妙的境界。6、漏尽通:不是说这好像瓶子下面有一个窟窿,水都从窟窿漏出去了,叫漏尽。而是本来你没有漏,现在把漏补上了,叫漏尽。什麽叫漏尽?即没有婬欲心,就是没有漏;没有贪心,也就是没有漏;没有痴心,也是没有漏。总而言之,八万四千毛病都没有,这就叫无漏。这是六通。

五眼是:1、天眼。2、肉眼。3、慧眼。4、法眼。5、佛眼。谈到五眼,有首偈颂这麽说:

1、「天眼通非碍」:天眼通达无碍,所以叫通非碍,他能看见八万大劫以内的事,但看不见八万大劫以外的事。

2、「肉眼碍非通」:肉眼可以看见有所障碍的景象,天眼能看没有障碍的景象。

3、「法眼唯观俗」:法眼是观俗谛,观察世间一切俗谛,世俗的道理。

4、「慧眼了真空」:慧眼又叫智慧眼,能明了真空。

5、「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佛眼不是只有在佛的面上才有,每个人都有佛眼,可是有的开,有的没开。开佛眼就像千日太陽的光度,能照万事万物,但本体还是相同的。

以上是佛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你要说你成佛了,则须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才可以说是成佛,不然还是凡夫,还是好好做人比较好,不要欺骗人。

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他所说的极乐世界,是以阿弥陀佛为教主,其国土庄严,黄金为地。

什麽叫娑婆世界?娑婆是印度话,翻译成中文,叫堪忍。意思是娑婆世界如此的苦,难为众生也堪忍受这种苦。娑婆世界就是我们现在所住的世界,以释迦牟尼佛为教主。释迦是佛的姓,牟尼是名字。此姓此名都是梵文,释迦译成中文是能仁之意。什麽叫能仁?就是能以仁爱人的心,来教化众生,也就是慈悲。慈能与乐,悲能拔苦,能拔除众生的苦,而给众生快乐。悲有三种:1、爱见悲:这是一般凡夫所具有的,也是一种同情心,这叫爱见同情。

什麽叫爱见悲呢?那些和你亲近的人,你就爱他、怜悯他;和你远的,你就不爱他、不怜悯他。所谓亲戚朋友,你都可以帮助他们,看见他们有痛苦,你会尽你的力量去帮助他们,这叫爱见悲。但是和你远的,或和你不相干的,你就是见到他受苦,也不管他。为什麽?因为你对他没有一种爱心。你有爱心,才能有这个悲。还有和你同类的,你就有这种爱见悲;不同类的,你就没有爱见悲。例如对於畜生—牛、羊、鸡、鸭等等,你不但没有爱见悲,你还要吃牠的肉,夺取牠的生命,来滋养你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没有爱见悲。人类幸而还不至於吃自己的同类,虽然吃猪、牛、羊、鸡、鸭、鱼,但没有人吃人的情形,并没有看见一个人,就把他吃了,这比狼、虎、豹还好一点,但虎豹也不吃自己的同类。因此虽然人不吃人,但对畜生就没有爱见悲。

2、法缘悲:这是指二乘人。二乘人不单有爱见悲,还有法缘悲。他观一切法,都是从因缘生。但因缘无性,当体即空,即因缘本身没有自性,所以当体即空。二乘人观法缘空而生悲心,故他教化众生,而不著众生相,因一切都是空的。这是二乘人的法缘悲。

3、同体悲:诸佛菩萨又有另一种悲,即同体大悲。诸佛菩萨和众生是同体,因佛的法身遍满一切处,佛的心性也是遍满一切处。所以众生都是在佛的心性里包容著。我们是佛心里的众生,佛是众生心里的佛。众生心和佛心都是一样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所以佛和众生是同体、没有分别,这叫同体大悲。

释迦牟尼佛的能仁,具足上面三种意义,若以广义来讲,则是无量无边,这是释迦之意。「牟尼」是佛的名字,这也是梵文,翻成中文是「寂默」。寂是寂然不动,默是口不言,不单口不言,心也不思,这是一种不可言喻的境界。所以释迦牟尼佛虽是说法,但说而未说;虽未说法,亦未说而说。「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是寂默,虽寂然不动,却感而遂通;虽感而遂通,却恒然不动。这是释迦牟尼一个特别的名字,只有这位佛叫这名字,别的佛则不叫此名,这就是别名。佛是通名,所有的佛都通称为佛。

现在讲「说」字,何谓「说」?又为何要说呢?

中文之「说」字是言旁一兑字,上两点是个人,中间之「口」是「说」之意,而下面「儿」是另一人。意思是一个人对另一人讲话。讲些什麽话呢?说你所愿说之话。所谓「说者悦所怀也」,也就是把你所欲说的话说出来,你就快乐了。反之,说不出来,即不快乐。也就是「畅所欲言」,畅畅快快把你所想说的话都说出来。「怀」是你所怀念者。

释迦牟尼佛与十方诸佛都已成佛,所以谓之「先觉者」,即在梦中先醒者。凡夫尚在梦中睡著而未觉悟。佛不但觉悟,而且是大觉悟者。佛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见;以佛知,故无所不知;以佛见,则无所不见。佛觉悟是因为他自己修行而得正果,是过来人,即他已走过这条路。他以他修行得果位的修行方法,教导一切众生,使他们也能证得究竟圆满的菩提佛果。因此,佛才要为众生说法。他所要说之法已说了,故很快乐。佛说什麽呢?现在他正说阿弥陀佛,即佛说阿弥陀经。

阿弥陀是梵文,翻成中文为无量寿,或无量光。何谓无量寿?阿弥陀经上说:「彼佛成佛以来,於今十劫。」十劫是个数目,何以说无量寿呢?无量寿是他的福德,因福而得寿,其福德无量。何谓无量光?光是指智慧之光。他的智慧之光无量,无量寿及无量光。佛不仅是福德无量,其神通、辩才、相好、道心,一切的一切皆无量,所谓无量,即无边无际。无量即无边,即无在而无所不在。无是由一而生,所谓「一为无量,无量为一」。有位教授曾写了一本书说到数目:「如在数目後面画一个圈,数目即增大。愈加圈数目愈大。大到把天地都画满圈後,究竟是多少呢?」故数目是无穷无尽的。

阿弥陀佛的寿命、功德、智慧、法力均是无量无边。你可以尽量画圈圈,不计多少。因是无量,没有数量,在数学上是无可穷尽的,直到太空,但太空中还有太空,但数目仍无尽。阿弥陀佛的福德、智慧均无量,故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与释迦牟尼佛都是由人修行而成佛的,并非由天而降,或由地生出。因此,阿弥陀经依照佛经之分类,是列为果人,因他由人修成佛果,故为果人。

通名—经。经为契经。何谓契经?契者合也。即上契诸佛之妙理,下合众生之机缘,是谓经。

经有五种意思。一、经为法本意,为法之根本。经乃法之本。佛知一切法之根本,故必须说教。教是法的根本。以四悉檀之方法说法之根本;悉即普遍,檀即布施,即普遍布施给一切众生。(一)世间悉檀:言世间法。(二)对治悉檀:对治一切众生的毛病。(三)为人悉檀:为一切众生而说法。(四)第一义悉檀:以第一义施给一切众生。法本来不能说的,因四悉檀的道理,佛才说法。

二、经为微法意。法之微,法之最微细者。一切玄妙深奥之道理均在经中;如不讲则无人知道。故经是发挥微妙的道理。

三、涌泉意。经如涌泉,如地下之泉水滔滔不绝地涌出地面。涌泉是譬喻。

四、绳墨意。古来木匠或石匠以绳为准。在墨斗中放黑墨,将绳一拉,绳上有墨,画在木石上,即有一直线现出,亦如圆规一般,即是一种规矩,无规矩则不能成方圆。经亦如是。

五、结鬘意。以种种花朵结成一花鬘。经典亦如结鬘。

此外也有贯穿意;即贯穿所说经典主要之意。又有摄持意;经典摄持该教化之众生。又经者,法也。法是自古至今,人人均以此方法修行,故为一种方法。又有常意,经是恒常不变,一字不可去,一字不可添。天魔外道所不能破坏者,是为经。又经者径也,是修行的一条路径,任何人往任何处去,均须依路而行。譬如往纽约必须向东行,如果直往西走,则不能到达。同理,成佛必须依照成佛之路前进,否则走来走去无法走到佛的果位上去。又经是一种典籍,可依此典去修行。又经可说是世间之法(世事)。又经为一部大字典,任何道理均可在此大字典中找到,任何字不认得亦可找到。经又是每一个人所需要的真正的气,若人无气即近於死亡。经是虚空中真正的空气,学经即是吸一口新鲜空气,谁也不能离开新鲜空气的。如果说:「我不学佛法及佛经,则就吸不到此气了?」要知空气常在虚空中,你学或不学,空气常在。且人与人之间常有交 流,互相交 换空气。学佛者吸入新鲜空气,而与其他人互有连带关系,使之也间接受惠。此外经也是精神的食粮,当愁闷或不如意时,一念经即神清气爽,解散闷气,而心情舒畅,通达无碍。以上是经的大概意思。

经是通名。阿弥陀是别名。别名是特别为此经之名,其他经都不是此名。佛经是佛留下的财产,有无量无边之多。但总括而言,不超过七种立题,经亦是命名。

如印度人有四种不同之阶级,每种各有特别之名称,如婆罗门、刹帝利、旃陀罗、首陀罗等族姓;人类亦有黄、白、红、黑等多种。经可分如下之七种立题:

一、单人立题:单以人为经名者,如『佛说阿弥陀经』。佛是人,阿弥陀亦是人。果人说果人,故是单人。用两位果人为经名。

二、单法立题:单以法为经名者,如『涅盘经』。涅盘是不生不灭之法,以此法代表经名。

三、单喻立题:单以比喻说明微妙道理之经。若直说无法懂时,便以比喻来说明,就容易懂,如『梵网经』。梵网是大梵天王之大梵网。网为渔网,但是以最贵重的物质织成者。罗是大梵天王头上罩著的罗盖。中国皇帝的黄罗伞,即是仿照大梵天王之网罗幢。此网之奇处是网上每一个孔都镶有一粒宝珠。每一颗宝珠都是夜明珠,比电灯的光更亮。每一颗宝珠照亮另一颗宝珠,光光相照,孔孔相通,交 光互映,不相冲突。光从不讨厌另一光亦亮。不是只许自己发光,不准其他光发亮的。人与人之间,有时会发生意见;但光与光之间,从不冲突及作战。此经以梵网为比喻。经中每一条戒律亦如宝珠一般发光。皈依三宝之出家人持戒清净,对境无心,能超然物外,而得清净,就如大梵天王之宝网一般。

四、人法立题:如「文殊问般若经」。文殊是位大智者,菩萨中最聪明者。只有最聪明之菩萨方能问最大的般若智慧法。

五、人喻立题:如「如来师子吼经」。如来说法如狮子吼。狮子是兽中之王,牠一吼则百兽皆惧,故云:「师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香象虽属巨兽,闻法王说法亦披靡奔波而逃,失去其平日的威风。天龙八部闻此法亦默默寂寂,欢喜赞叹,大生欣悦之心。

六、法喻立题:如『妙法莲华经』。妙法是法,莲华是个比喻,故言法喻。

七、具足一:比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是成佛之妙法,佛是个果人,华严是比喻万行的因华,庄严无上的果德。此题人、法、喻具足。以上是经之十种立题。

「佛说阿弥陀经」,佛即释迦牟尼佛,而阿弥陀经乃是所说之经。因为众生不知有阿弥陀佛发愿摄受一切众生,故释迦牟尼佛金口说出,乃不请而自说。

佛教的全部藏经,共分为十二部:

第一部是长行部:一本经中间没有断,故叫长行。

第二部是重颂部:是重复的把经义说一遍;把长行经文重说,便於记忆,是为重颂。

第三部是授记部:在经典上提及先佛给後佛预先授记,譬如,汝於某某劫,应当成佛,名号为何?寿命多长?教化众生有多少?在什麽国土里...等等,都预先说明,这叫授记。

第四部是因缘部:由於种种的因缘,而说种种法。

第五部是譬喻部:是以某一件东西比喻某一件事,来说明佛法的妙处。

第六部是本事部:或者释迦牟尼佛叙述其前生的事,或讲述某位佛、某位菩萨前生的事蹟。

第七部是本生部:是说释迦牟尼佛今生的事蹟,或者是某位菩萨今生的事。」

第八部是方广部:方是四方,广是宽广,表示所说的法极广大精微。

第九部是未曾有部:这是从来没说过,而现在才说。

第十部是不问自说部:如阿弥陀经,由於此部经太重要了,非一切声闻所能了解,乃至於菩萨也未达到此境界,因此佛自己放光动地来开演此部经。

一般人认为念佛法门是老太婆的事,有智者不需要,此是错误之想法。你若不念佛,尽打妄想,想东想西想南想北,杂念纷飞,欲念四起,有何用处呢?念佛可以除此妄想。有一刻念佛,就有一刻不打妄想,乃至於从朝至暮念念不离佛,则一日无妄想。妄想不起,即是妙法,故念佛能对治妄想、散乱、贪、瞋、痴等种种毛病。

「一句弥陀万法王,五时八教尽含藏,行人但能专持念,似入寂光不动场」

这是我在十七岁时所写的偈颂。念佛可使狂心歇息,故此经是最高之境界,菩萨都不能请问,乃因他们不了解念佛之妙处,故佛不问自说此妙法。那麽,自问而说是不是也是妙法?是的,都是无上甚深微妙法。

第十一部是孤起部,亦称讽诵:在一部经前後文不相连,而孤单独立的偈颂,或单独说出之道理,如金刚经。

第十二部是论议部:是针对某一类佛法的研论博议。

以上共是十二部,有首偈颂:「长行重颂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共成十二部」。

此经之本意,乃教人念阿弥陀佛。为什麽要念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和十方一切众生均有大因缘。阿弥陀佛在因地(未成佛前修行时,叫法藏比丘),他曾发四十八大愿,每一愿都要度众生成佛,并且发宏愿云:「所有十方一切众生,在我成佛之後,若能念我名者,皆可成佛。他们若不成佛道,我也不成佛。」如观音菩萨在大悲心陀罗尼经上说:「世尊,若诸众生诵持大悲神咒,堕三恶道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若不生诸佛国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若不得无量三昧辩才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於现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

阿弥陀佛以其大慈悲、大愿力,如吸铁石似的,将十方所有一切众生都摄取到其净土国内,若一众生未被摄受,阿弥陀佛亦不愿成佛。念佛法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兼收」。凡是称佛名者,皆有机会可成佛。三根指上、中、下之善根。无论最有善根者、平常者,乃至於最愚痴者,但能念佛,皆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莲华化生,在莲华内托生为人,非如人间由母胎而生。

有人说:「念佛就能成佛?我不信。怎会那麽容易?」念佛而能成佛,乃是仰仗阿弥陀佛之大愿力所致,勿言不信。阿弥陀佛在以前已和我们签好合约:「我成佛後,你只要念我的名号,你也成佛。」故念佛的人,皆会作佛。念佛亦是种善根。

从前有一老人,年约九十多岁,老得迈不动步,不知那一天会死,故想早点出家,以为出家很容易,自己想出家就能出家。但是当他去到只桓精舍时,刚巧佛不在,应供去了。当时佛的弟子有很多已成阿罗汉,便以天眼观察此老人之因缘,知其在八万大劫内,未曾种善根,故不准其出家。所谓「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累世种菩提」,勿以为出家很容易,这不是简单的事。

此老人出家被拒,心凉了半截:「我以为出家很容易,原来这麽难!」於是心灰意冷,欲往恒河跳下去,却被佛在後一把拉住,并问明原委。老人说:「我活著也没意思,佛不在,佛的弟子又不许我出家,要做工也没人请,不如早点死算了!」(当时必定没有养老金,若有的话,此老人也不会想自杀。﹀佛劝慰他说:「你不需要跳河,我收你为徒好了。」老人说:「你是谁?你有这权利吗?」佛说:「我就是释迦牟尼佛,我收你为徒,相信我的弟子不会反对。」老人听後,才破涕为笑,跟随佛回去,并剃度受戒,听佛开示後,即刻就证了初果。为什麽他会证初果?因为他本来就想死,把死都克服了。由於当初未能满其出家之愿,而兴起投河自杀之念,但现在他可以出家,不用投河,也算是已死过了,还有什麽放不下、看不破呢?於是乎得大自在,而证得初果。但是却引起其他大阿罗汉之疑惑:「没有善根,为何能证果?」他们顶礼佛足,向佛请示其中的道理。佛说:「你们阿罗汉只能见到八万大劫内,此老人没有善根;可是超过八万大劫外的事,你们却看不见。此老人在八万大劫前是一位樵夫,一日上山砍柴,遇著一只老虎,於是急忙上树避虎,老虎跑得快,但他上树也不慢,以为上树後就没问题了。谁知这一只是聪明的老虎,牠开始用其利牙咬树干,树身虽大,但牠左一口、右一口的,几乎将树咬断一半。此人可吓坏了,眼见其命有千钧一发之危,突然想起念佛,於是高声念了一句:『南无佛!』这一声念佛,把虎吓跑了。但此人经过此事後,又忘了念佛,在八万大劫内,再也没有种善根。但以前所种的善因,现在已成熟,故得遇佛,而能出家成果。」此即是此老人之出家因缘,由此可知出家不是随便的事。有些人常说:「我要出家!」但是说了一辈子,还是在家,这就是他们的善根未成熟。今天有一比丘尼来此,她是在马六甲出家,却在日本受戒,据说是受十六戒、十八戒。但是我也不知道这是什麽戒?後来她收了一百多个男徒弟。根据中国大丛林之规矩,只能皈依男师父,不能以女人为师。

我现在有五位美国籍的比丘及比丘尼,将受具足戒,但我并未观察他们在八万劫内有没有善根。他们是经过我一番考察後,才让他们受具足戒。我只见他们今生已将许多习 气毛病改了,也不再抽烟、喝酒、吃迷幻药 ,虽然有的皈依後,仍犯抽烟戒,後又改了,故暂时给他一个改过的机会。最低限度须有一年、两年,乃至三年之行为观察。古来之师父收徒弟,要观察徒弟三年,徒弟要访师三年,共六年後,认为合格方能出家。但现在是原子时代,一年也就够了。有人问:「此五位出家人是否在八万劫内种善根?」他们在一年内,念楞严咒、念佛、拜忏等,已种下了许多善根,为将来成佛之因,故允许他们出家,所以人种下善根後,必须好好的保留并珍惜,勿再失去。不要像上述那位比丘尼之不如法行为。其次,讲到天台宗的五重玄义:

(一)释名:知其名始可愿名思义,进而了解其道理。故学经前必须先知该经之名。如人都有名,因人都有不同的名字,或叫张三,或李四等。

(二)显体:知其名後,又要知其人身形如何,是瘦?是胖?是高?是矮?若不认识,就好像只知人名及形,只见其背而未能见其面,故应先显其体。

(三)明宗:有了本体,就要明宗。若不明了其宗,则不能明白其义理。如人以何为职业。

(四)论用:用者,利用。

(五)判教:判别经的教相。

阿弥陀经是单人立题,是佛不问自说的,以实相为体,实相即无相,可是又无所不相。因无相,故真空;又无所不相,即妙有,一切相皆实相,所以实相乃无相,乃无所不相。无相也就是无所不相,即没有一个相或无相,两者皆不执著。此经以实相为本体,实相即真如,亦即一真法界。其实如来藏性也就是真如实相,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信、愿,行乃修行净土法门之三资粮,如人旅行前,须先预备资费及粮食等。你想去极乐世界也须准备三资粮,首先要有信心,否则与西方极乐世界无缘。除了对自己有信心,也要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什麽是信自己?就是信自己决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切勿轻视自己说:「我造了许多罪,怎能生西方极乐世界?」这种想法即是对自己没信心。无论你造了什麽恶业,都有机会可以带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所带的是宿(旧)业,而非新业。宿世(前生)之罪业可以带去,但是不可以带将来(新)的恶业。以前所造种种恶业,现在都必须改了;改恶向善後,方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若人念佛後,还不改过,仍继续造业,不但不能带业往生,根本连西方极乐世界也去不了。故念佛、拜佛是种善因,以便将来能够成佛,不是说今生就去。所以人信佛後,不要再明知故犯。未皈依三宝,及信佛前,所造之恶业还情有可原。但信佛及皈依三宝後,还造罪业,乃罪加一等,因其知法犯法。故应信自己可以改过自新,并决定得生西方极乐世界。

信他,是相信佛所说,确实有个西方极乐世界,离此世界约有十万亿佛国土。此佛国土乃是当初法藏比丘(即现在的阿弥陀佛)发愿而成就的。十方一切众生,若欲生此净土,只需念佛名号,就能如愿往生,既不费事、不费钱、不费力、容易又简单、方便且圆融,只需要专心念「南无阿弥陀佛」,故是至高无上之法门。此即信他。

信果、信因。我们亦须相信自己於往昔曾种善因,有善根,所以今生才能遇此念佛法门。此外,今生必须有信、愿、行的栽培,善根才能增长,而成就果位。故信因果,乃自信往昔曾种下菩提因,而於将来定会成就菩提果。但是都要经过一番栽培及灌溉,方可成长。有人说:「我不知道我有没有善根?」你怎麽知道你自己没有善根?或者你有呢?常常有人问我:「你看我有没有善根?」我就问他:「你看我有没有善根呢?」那人说:「我不知道!」我说:「你不知道我有没有善根,那我又怎麽会知道你有没有善根?」但是我有方法可以知道。若你无善根,今生就不会遇到佛法,故应自己明白此道理。不知佛法的人,或许是没有善根,即使遇上,也不会有缘。但是善根是可以种植的。若不种,始终无善根,所以有没有种善根是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今生要依法修行,栽培灌溉自己的善根,不是说佛法教人不要饮酒,你却拼命去喝,乃至於犯杀生、偷盗、邪婬、妄语等罪。信佛後,还明知故犯,以为小小毛病不要紧。就因「不要紧」,而使人下地狱、作饿鬼、转畜生,皆因此句「不要紧」所害。故应信自己今生种善因,将来才有善果。

信理、信事。相信阿弥陀佛和我们有大因缘,将来「更会接引我们成佛,此即事。为什麽说阿弥陀佛和我们有大因缘?若无因缘,我们今生不会遇著净土法门。一切众生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一切众生。阿弥陀佛是因念佛而成,一切众生若能念佛,亦可成佛,此即是理。依事理去修行者,如华严宗所立,即事无碍法界、理无碍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理事无碍法界和阿弥陀佛的自性,根本是一样,故众生都有成佛的资格。何谓事理?举一浅显之道理,凡事相都有其表现,如树木可以造房子,此即理。造成房子後,即是事。此即事理之义。我们现在有此成佛之理,亦有成佛之事。我们要有信、愿、行、持名,将来就可达到成佛的事。

阿弥陀佛是众生心里的阿弥陀佛,众生也是阿弥陀佛心里头的众生,因为这种关系,也就有事有理,但是这个道理,需要有信及实行,不能懒惰。譬如念佛要一天比一天增加,不是一天比一天减少。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时,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里,就有莲华生出来。念佛念得越多,莲华就长得越大,但还没开。等到我们临命终时,我们的自性就生到极乐世界莲华那里。所以你们要知道自己品位的高下,是上品上生,中品中生,或是下品下生,就要看你念佛的多少。你念佛念得多,莲华就长得大。念佛念得少,莲华就长得小。若不念或念念又不念呢?那莲华就乾死了。所以要你自己去争取自己的果位。你念得多,持名深信不移。切愿实行,就是不能懒惰。不能说今天睡多一点,明天再修行,这是不可以的。修行是不能懒惰,要勤精进,这样才会成功。

什麽叫做愿呢?愿就是愿意,即是意念所趋,心想什麽样子,就发一个愿。愿有四种:即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过去诸佛和菩萨,现在诸佛和菩萨,未来的诸佛和菩萨,也都依照这四弘誓愿而修行证果。这四弘誓愿是依照四谛而发的四弘誓愿。四谛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依照苦谛,就发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愿。依照集谛,就发烦恼无尽誓愿断的愿。依照道谛,就发法门无量誓愿学的愿。依照灭谛,就发佛道无上誓愿成的愿。再者四弘誓愿亦是按照众生的三苦:苦苦、坏苦、行苦而发的。苦苦就是众生的贫穷困苦。坏苦就是众生虽有富贵,可是把富贵坏了。行苦就是既不是贫穷的困苦,也不是富贵的坏苦,而是无常的行苦。由少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随其一生念念迁流。所以有三苦。

八苦:生是苦,老是苦,有病的时候是苦,死的时候更苦,生老病死都是苦。释迦牟尼佛因看见生老病死苦,而发心出家修道。爱别离苦,对所爱的人,在种种因缘和环境之下,要和亲人分离。爱的分别是一种苦。而不爱的常聚会在一起,也是一种苦,这叫怨憎会苦。譬如你不喜欢这一个人,在任何地方却都碰到这种人和你作同事,所以叫怨憎会苦。又有一种叫求不得苦,所谓不能遂心所欲,想要得而不能得之。未得时患得之,已得时患失之。但这种患得患失的苦,还不算怎麽厉害,最苦的是五陰炽盛苦。五陰是色、受、想、行、识,这五种像著火似的炽然旺盛。色、受、想、行、识这五陰在我们身体上,时时刻刻都跟随著,令受者痛苦不堪。

除了八苦之外,还有无量无边苦。为什麽有这麽多苦?就因为我们在过去生中尽种苦的因,和这苦来做朋友,不想和它离开,所以就种这苦的因缘,而受苦果。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今生受的就是你前生所做的。「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你今生做什麽,来生就结什麽果。所以你种善因就结善果,你种恶因就结恶果,当果成熟时,就害怕了。菩萨是畏因不畏果,众生是畏果不畏因。「畏」就是怕。菩萨是怕因不怕果,故小心谨慎不种苦因,所以他就没有苦果。在过去未明白时,他也种了苦因,现在苦果来了,他也欢喜的接受苦果。菩萨有时候也受苦果,但他受苦时,是欢喜接受这种苦果。因他明白,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但众生是畏果不畏因,在种因时,不管好因坏因,善因恶因,以为小问题不要紧,故任性去做,一点也不小心谨慎,什麽因都种,当受苦时就受不了了,而抱怨说:「怎麽遇到这种环境及遭遇呢?」怕接受苦果,那麽当初就不该种苦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什麽苦都没有,那里的人都是清净,没有争心、贪心、痴心及三恶道。因为没有贪瞋痴三毒,所以就没有三恶道。三恶导是由三毒变现。

佛度一切众生而无一众生得灭度者,这就是发心,令一切人行菩萨道,令一切人离苦得乐,令一切人都得到正觉。虽度众生,可是没有度众生的相。度生离相,离相度生,不要著相,说:「这个众生是我度的,那个众生也是我度的,度了一个...十个,我度了十个众生。」度众生要没有数目,有数目就有所执著,没数目就无执著了。度而无度,无度而度,这才是真正的度众生。外边的众生固然应度,自性的众生也应度。自性中有八万四千众生,更要度他们来修行、成佛、入涅盘。度众生有度众生的烦恼,不度众生也有烦恼。而烦恼也有八万四千种。二乘人断了见惑和思惑,但还有尘沙惑。菩萨有无明惑。无明是最坏的。众生除了有见思惑、尘沙惑,还有无明惑。等觉菩萨断了尘沙惑,将要成佛时,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没有破。他要破那最後一分生相无明,就好像八万四千毛孔只剩下一根毛孔,只要拿掉这毛孔即是。等觉菩萨断了生相无明,即登妙觉,即成佛。

什麽叫见惑?见就是对境起贪爱。对境界生起贪心和爱心,看不清这种境界,认为这一切都是实有,认为是真的,吃饭也是真的,睡觉也认为是真的,没有朋友也认为是真的,这就是不明白。见到好的,就生出无穷无尽的贪爱,总是不知足,这就是见惑,对境起贪爱。什麽叫思惑呢?思惑就是迷理起分别,对理不明白而起分别。不知这法师讲的对不对?有没有好处?对自己有没有利益?没利益就不愿做。所做的事一定要对自己有利益,只看到眼前三寸的地方,而看不到四寸的地方。只见到眼前而不往远处看,这都是思惑。思惑就是思想不清楚,糊里糊涂。不对认为对,对的认为不对。方才我说认为吃饭是真的,穿衣服也是真的,若不是假的,你看什麽是真的?穿衣、吃饭、睡觉,都是人生的一个过程,你不要执著得那麽认真。你不执著,就可轻松自在。你有所执著,就有痛苦。你若认为一切都不是真的,那就没有贪爱,像在梦中做糊涂事。你这麽一想,就把什麽事情都放下,事情也就过去了。你放不下,就有所执著,事情就过不去,这是见惑。见惑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破三界见惑,就证初果阿罗汉。见惑不破,就证不了果。你对一切境界,是不是有一种爱心?一种贪心?对境起贪爱?对好的境界起贪爱?或对於不好的境界,就憎恶?能不能去除贪爱?你若真没有,则它根本就不存在。怎还知道「我没有贪爱」?就因你还知道有没有自己,所以你说不贪不爱,这还是有个「我」,尚没有证初果,没有破,这事不是那麽容易一说就可以的。

五利使就是身、边、邪、见取、戒禁取。什麽叫利?利就是来得快。什麽叫钝?钝就是来得慢。五钝使是贪、瞋、痴、慢、疑。五利使的第一是身见,执著这是我的身体。我这个身体瘦了,觉得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住得不好,我这身体如何得到安全?一天到晚为我自己打算。

边见就是执断执常。断见就是人死後认为没有,归於虚空,如油尽灯灭。常见以为人死了,来生一定做人,狗永远做狗,猫永远做猫;人不会变狗猫,永远做人,这就是边见,落於二边,不合乎中道。今生做人,来生仍做人。草就是草,树就是树,人不会做畜生,也不会做鬼,这就是边见。

邪见是什麽?什麽叫邪见?邪见就是认为做善没有善报,做恶也没有恶报。拨无因果,根本无因无果。不信作善得福,作恶招罪。

还有戒禁取见。教人持牛戒、狗戒,持牛戒学牛吃草。为什麽?因为他有邪知邪见。他看见牛升天,所以学牛;看见狗升天,所以学狗。

戒见,这是非因计因,亦是戒取,即出家人持戒有种执著心,执著我能持戒,戒是我持的戒,有一个能持友所持戒的心。他不懂戒的本体,本来也是空的,不应该有所执著。有执著就变成戒取。

见取见是非果计果。不是究竟的果,他认为是究竟的果,他以为四禅天和四空处是涅盘了,这叫非果计果。四禅即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人坐禅到初禅的境界上,能把呼吸气断了,呼吸气没有了。在这种境界上,虽然呼吸没有了,若一动念,一生出此念头,呼吸气又有了,这是初禅。二禅是脉断了,呼吸气没有,脉搏也断了,就像死人一样。虽然脉搏没有了,但并不是死,这是到二禅境界。三禅打坐坐到连念都舍了。虽然初禅、二禅的呼吸气没有了,脉搏也断了,但是还有一个念。到了三禅,连念也都没有了,常在定中。等到四禅,就只有一个识。三禅是没有念,没有粗念,但细念还没断。而四禅连细念也断了,这种境界只是在修行中所必经之路,并不是证果。不要说四禅,就连四空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及非想非非想处」,只不过是一个定,并非证果,若有见取,就会认为这种境界是涅盘,就是证得四果阿罗汉了。如无闻比丘以为四禅就是四果,这是因为他不懂。以上是五利使,见惑是五利使。

思惑即是五钝使,钝即是来得慢。五钝使走贪、瞋、痴、慢、疑。人为什麽有烦恼?就因为有无明,无明生出以後,就有尘沙惑。尘沙惑又叫无明惑,即没有真正的知见。思惑也可以叫做无见惑。因为生出无明以後,便有一个贪,对你所想要得到的东西,就生出贪心,而生出种种烦恼,烦恼一生,就生出瞋心,瞋心一生,就只知道给自己讲道理,而不知有人,只知有己,所以一生瞋恨心,就想把其它的人都打倒,有这种心就变成愚痴,而不分是非黑白,什麽都不管,根本就不懂道理,连愚痴、是非,曲直、黑白,都分不清。因为有愚痴,就生出慢心。因为有慢心,以後就生出一种疑,对任何人所讲的道理都不相信;真的不相信,假的更不相信,生出种种怀疑,这是思惑。由於见惑、思惑、尘沙惑,而成种种烦恼无明。所以种种烦恼是无穷无尽,没有了的时候。修道的人看见这种情形,依四谛而发烦恼无尽誓愿断的誓愿。

法门无量誓愿学,修道必须明白种种的法门。种种的法门是无量无边,也就是修道的一个方法。你若不明白方法,就不能修道。想要修道,必须明白这方法。这方法是很多,有无量无边那麽多,所以要依照道谛而发「法门无量誓愿学」之愿力。为何说法门无量?无量法门是从什麽地方生出来?所谓「佛说一切法,因众生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一切法皆由众生心生出来。因为众生心有千差万别,有种种不同。每一个人的心皆不同,故法门亦有种种不同。但是总合起来,法有三种:佛法、心法、众生法三法,这三法生出四谛、六度、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种种法。所以说:「法门无量誓愿学」,法门有很多,好像我们讲经,讲完这部经,又讲那部经,这是不是无量呢?我们现在讲经犹如大海中一滴水而已,并没有把大海中所有的水都得到了。我们学佛法有何用处?为什麽要学佛法?因为学佛法就是想成佛。但成佛是不是妄想?成佛不是妄想,因为这种的果位,是我们本来应有的,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我们就要走快一步,早一点成佛。所以我们依照灭谛来发「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个愿。灭谛就是得到涅盘,得到不生不灭,究竟清净的果位,所以佛道无上誓愿成。我们对成佛这件事不要怀疑。但你若有这种怀疑心,也会成佛,不过慢一点。你若是没有怀疑心,成佛就快一点。因为所有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可不是说一切众生都是佛。你要修行,才能成佛,若是不修行,一切众生仍是众生,谈不到成佛。作佛是个理;有一个成佛之道,但你必须依法修行。你若不依法修行,贪心、瞋心、痴心、慢心、疑心都不去除,就不会那麽快成佛。所以要发四弘誓愿。我们无论做什麽事,必须先有一个愿,然後依愿实行,这样才会达到目的地,所希望的才会得到。

讲到此,我想到一个公案,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带著许多弟子到一个国家去教化众生,这个国家的人见到释迦牟尼佛来了,就把门关起来,没有人布施,也没有人恭敬佛。佛已到这国家,但和这国家的大臣、人民无缘,没有人来欢迎。可是当摩诃目犍连来时,国王、大臣,及人民皆向他恭敬顶礼,广设供养,很多人争著供养。佛弟子看了这情形,均不明白,便请问佛:「为什麽佛到这国家没有人供养呢?而佛的弟子摩诃目犍连来到这国家,却个个争著供养,这是怎麽回事?」佛答:「这是往昔的因缘。」在无量劫以前,目犍连和释迦牟尼佛在一个国家,目犍连在山上打柴,释迦牟尼佛在山下领路。他最讨厌蜂,而目犍连最喜欢蜂。释迦牟尼佛那时在因地,常用烟来熏蜂,而目犍连被蜂螫痛了,他也不用烟来熏蜂。反发愿「我将来得道,我要先度蜂,这些修罗性的众生。」生生世世後,这些蜂变成这个国家的人。蜂王为国王,工蜂为人民。释迦牟尼佛因讨厌蜂,曾用烟来熏蜂,所以到这国家,没有人来欢迎,国王大臣人民也不供养他。而目犍连发愿获道证果後,要度这些蜂,所以今生遇到一起,这些国王、人民就争著来供养。由这点我们知道因果之重要,所以一定要发愿。

此经以信愿持名为宗。什麽叫持名?持名就是持阿弥陀佛之名字,就好像「清珠投於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念佛号亦好像清水珠投於浊水中,水就清净了。众生妄想纷飞,不知有多少,没有停止的时候,好像海里的波浪,没有停止的时候。佛号入於乱心,乱心也就成佛心。因为念一声佛,心中就有一个佛念。你念佛,佛也就念你,就如同给阿弥陀佛打一个无线电报,这叫感应道交 。你不念他,他就收不到,所以必须要持名。

持名念佛是末法时代最重要的一种法门,故一般人普遍念佛。不要把念佛法门看轻了。永明寿禅师念一声阿弥陀佛,当时有五眼六通的人就看见他的口里出一尊化佛来。所以念佛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并且你一念佛,头上就放光,一放光,妖魔鬼怪就跑得远远的。所以念佛的功德是非常不可思议的,这是持名念佛。持即是支持,也就是受持,也就是在中庸上所说的「全权服膺」,心心念念记著。持什麽名?持阿弥陀佛名号,念阿弥陀佛的名字。

念佛的法门有四种念法。就是(一)观想念佛、(二)观像念佛、(三)持名念佛、(四)实相念佛。观想念佛就是观想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阿弥陀佛全身放金色。相好是圆满功德所成就的,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他的光明无比。看见阿弥陀佛两眉之间的白毫相光,宛转有五个须弥山那麽大。阿弥陀佛的眼睛有四大海那麽大,所以你们看阿弥陀佛的身有多大?在阿弥陀佛的光中,化现出许多佛。不但化出佛像,而且还化出菩萨像。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救度一切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九品有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九品在每一品莲华又分出九品,九九八十一品。生出八十一品,令一切众生到彼岸。这是观想念佛。

又有观像念佛,就是供养一尊阿弥陀佛的像,念佛就观视阿弥陀佛的像,久而久之就成功。实相念佛就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你想不念佛也不可能了,就像流水似的,自己在里边就念起佛来;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绵绵密密,这种境界就是得到念佛三昧,这是实相念佛。还有持名念佛,即是专门念阿弥陀佛,开口闭口都是念阿弥陀佛,口要念得清清楚楚,耳朵听得清清楚楚,心里想得清清楚楚,身口意三业清净念佛,心不打妄想;口不恶口、绮语、妄言、两舌,无四恶。身无杀盗婬三恶。以三业清净来念佛。念清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所谓「心清水现月,意净天无云」,念到这种念佛三昧,听见刮风,亦是南无阿弥陀佛,听到下雨亦是南无阿弥陀佛,听见一切的声音都是在念佛,所谓「水流风动演摩诃」,水流的声音,风动的声音,都是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苏东坡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溪水流动的声音尽是广长舌,无情说法。山和色都是清净身。所谓「青山白云,黄花翠竹」皆是法身所现;这就是得到念佛三昧。念无间断就是一天到晚都是念佛念弥陀。以前我写了一首偈颂:「念佛能念无间断,口念弥陀打成片,杂念不生得三昧,往生净土定有盼。终日厌烦娑婆苦,还将红尘心念断,求生极乐意念重,放下染念归净念。」这是念佛的受用,得念佛三昧,你往生西方极乐一定有希望。你已断尘世间的心;没有婬欲的心,也没有争名的心,也没有夺利的心,把这世界的外缘心都放下,看一切都是假的,放下染念皈净土,生极乐世界,这首偈颂说明念佛的道理。所以持名念佛就像拿著东西似的,总也不把它放手,故天天都要念南无阿弥陀佛。把自己的杂念赶走。念佛是以毒攻毒的法门,因为妄想是一种毒,故持名念佛也是以妄想止妄想,就好像国家以兵止兵,以战止战。若尽打妄想,能常念佛,就把妄想打跑了,就得到念佛三昧。第三重的五重玄义是持名为宗。

第四是力用。此部经有什麽力量?即不退。不退有什麽用处?就是往生,得到往生就可以不退转。修其他的法门都不甚安全,因为不保险。好像你持咒,持了几年咒,觉得没有什麽成就,便停止不持,就向後退了。或者你念几年经,觉得没什麽好处又退了。或者你今生不退,来生又退了。今生你很精进念经、念咒,等到你没修成,到来生又不精进而休息下来。为什麽?因为「罗汉有住胎之昏,菩萨有隔陰之迷」,勿说你是一位凡夫,罗汉一住胎,也会把所有的神通都忘了;菩萨一经投胎,也就迷了,若遇到善知识指点修行之方法,便可开悟,若是遇不到善知识,今生就退堕下来,来生又更退堕了,就不容易再发菩提心。可是你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不会退堕;只有向前精进而不退转,能得到四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及究竟不退。

1、位不退。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得到佛位。你到那儿,莲华化生,华开就见佛,闻法,入无生法忍,不会再堕落。此即位不退。

2、行不退。一般人今生修行精进,来生又懒惰了,修行无长远心。但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不会再懒惰,总是向前勇猛精进。

3、念不退。好像人在娑婆世界修行,今天想往前修行,生出精进的念,精进了一个时期,觉得很辛苦,不如休息来得自在,就不再精进,而生出懒惰的念头。行虽不退,但念已退了。在这短短几十年的过程中,退堕的心比精进之心多,念不得不退。你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儿昼夜六时都在说法,就不会有退菩提心之念头。

4、究竟不退。生在极乐世界,得到莲华化生,任何时候也不会再退;不退堕到凡夫或二乘之果位。一生到极乐世界,就得到四不退。故第四重玄义即是以往生不退为其力用。

第五重玄义是判教。判就是评判。阿弥陀经是属於那一藏呢?在经律论三藏中属经藏;经者常也,恒常不变,这部经在佛法都灭的时候,它在世上多住一百年,度脱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是与其他经不同之处。在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而言,此经属菩萨乘,所度的都是具大乘根性的菩萨。

知道经有五重玄义和七种立题,我们对这部经,该有点认识了。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姚秦是个时候。姚秦、苻秦、嬴秦不同。嬴秦是秦始皇时代,苻秦是苻坚时,姚秦是姚兴时。在苻秦时,钦天监对符坚说:「现在应有位智慧人到中国来帮助政治。」符坚说:「以大智者,大概就是鸠摩罗什。」当时,印度的一般人皆非常崇拜他,因为他有智慧。他怎麽有智慧呢?

鸠摩罗什的父亲是鸠摩罗炎,是个丞相的儿子。本来他应继承丞相位,但他不愿继承,而到各处去访道。那时修行不一定是出家或在家。当他来到龟兹国,这国国王的妹妹看上他,她告诉她哥哥,於是国王就把妹妹嫁给鸠摩罗炎。婚後生了鸠摩罗什。鸠摩罗什在母胎中就像舍利弗一样,帮助其母辩胜一切的人。当时有一位阿罗汉就说:「此女所怀胎儿,一定是大智慧之人。」他七岁时,有一次随他母亲去寺里拜佛,罗什虽仅七岁,却能不加思索的将佛前的鼎顶在头上,继而想:「我这麽一个小孩子,怎麽拿得动这麽重的东西?」这一想就拿不动了,鼎跌落地上。由此之後,他就开悟了;悟得:「一切唯心造」。随後他就跟母亲出家了。他母亲出家颇费周章。本来他父亲,以前是修道的,但因对太太有深重的爱心,就不想修行了。现在太太想修道,他就阻止她,罗什的母亲就绝食,不吃不喝,如是到了第六天,眼看著她生命有危险了,於是答应她出家,叫她吃饭。她说:「一定要请法师来为我落发,我才吃饭。」她出家没多久,就证果了。鸠摩罗什也跟著他母亲出家,一天能诵许多经及偈颂,且过目不忘。因为如此,当时有很多外道和大论师来和他辩论。他把三十六旁门,七十二左道都辩服了,故在印度,罗什法师的名气很大,人人都佩服他。连苻坚都知道,当时便派大将吕光,带几万人去攻打龟兹国,欲夺罗什法师。罗什法师就对龟兹国王说:「中国兴兵,你不要和他打,他有什麽要求,你都答应他。」殊不知国王未听其言,而与吕光开战,一战,战败了,国王也被吕光所杀,罗什法师亦被抢了。在回国路上,经过一个地方,晚间即在该处住宿,那是一个山谷下的低洼处。罗什法师因为有他心通,知道晚上有大水,他就对吕光说:「不要在这儿住,这儿有危险。」吕光根本对罗什法师不相信,心想:「他懂什麽?」仍在那地方驻紮军营。当晚山洪暴发,山中流水冲下山,加上又下大雨,把五万人马淹死大半。如此之後,吕光知道罗什法师是一位不可思议的人。

一队人马又继续往前走,可是苻秦的国内发生政变,苻坚被推翻,姚苌作了皇帝。吕光这时不回去,在半路独立了。姚苌做了几年皇帝又死了,姚兴做了皇帝,便派人将罗什法师请到中国来翻译经典。当时有八百多位比丘聚会翻译。

罗什法师在圆寂前,对大家说:「我这一生译了许多经典,也不知对不对?若译得对,则我圆寂後用火烧,舌头就烧不坏。若不对,就会烧坏了。」说完後就圆寂了。圆寂後火烧,果然舌头没烧坏,由此证明鸠摩罗什法师所译之经典是正确的。另一证明:唐朝道宣律师问天人陆玄刹:「为什麽罗什法师翻译的经典,人人都欢喜读?」曰:「罗什师是过去七佛的译经师。」所以他所翻译的经典是正确的。

三藏就是经、律、论。经藏属於定学,律藏属於戒学,论藏属於慧学。经、律、论即是戒、定、慧。法师者,就是以法(佛法)为师。又有一义为以法来布施人。法师有读诵经典的法师、受持经典的法师、书写经典的法师,及讲经说法的法师。

鸠摩罗什是梵语,译为童寿,意即此童子将来一定活很大年纪。又言童子虽然年纪不大,但他的智慧、德行、辩才都很高超,所以童年而有耆德,有老年人的德行,故名童寿。这一部佛说阿弥陀经,就是童寿法师所翻译的。

每部经可分出三部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序分是叙述经的大概意思。正宗分是讲这个经典的正当的道理。流通分就是希望後人推而广之,扩而充之,像流水一样,流到任何地方。序分就像人的脑袋一样。正宗分就譬如人的身体,体内有五脏六腑。流通分就譬如两足,可以走路行动。

序分又叫经前序,因为它在经的前面,又叫经後序。为什麽经前序又叫经後序?这是否矛盾?叫经後序是因为释迦牟尼佛说经时,并没有此段文,它是後来阿难和迦叶尊者结集经藏时,添上去的。又叫发起序,即是发起经的因缘。又叫正信序,由序分证明经文是可信的。在序分里,具足六种成就:第一是信成就,「如是」。第二是闻成就,「我闻」是闻成就。「一时」是时成就。佛是主成就。「只树给孤独园」是处成就。「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是众成就。有此六种成就,故经典是可以相信的。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此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什麽叫「如是」?「如是」是信成就。如是之法是可信的,不如是之法是不可信的。所以「如是」是指法之辞。指是指示你佛法,如就是静,是就是动。如才是,不如就不是。什麽叫是?没有不是就叫是,绝对不非。什麽叫如?如是寂然不动。「如」就是一个真空。「是」就是妙有。也就是妙有离不开真空,真空也没有离开妙有,故叫空有不二。即空即有,非空非有。这种法是可信的。「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是所有佛经一开始皆有此四字,如才是,是才如。不如也就不是,不是也就不如。这道理是这样,故如是之法是可信。「我闻」是阿难亲耳闻的。阿难证果已无我,为什麽还说「我闻」?这我是无我之我,所以阿难说「我闻」。因为世俗的人,皆有个我,所以阿难虽然无我,但随顺世人而说出此道理。「如是我闻」,「我闻」是闻成就。有闻才有信,不闻怎会信?「如是我闻」四字,佛将入涅盘时才指示,告诉大众:「我今天於半夜即将入涅盘。」阿难一听见佛要入涅盘,就著急得哭起来,就像小孩子找妈妈似的,阿难一边哭,一边叫佛,说:「佛您不要入涅盘,您不要把我们都舍弃了。」阿难的头脑大概在此已昏了,不清醒,就以为哭是应该做的事情,这个时候就有一个瞎子(阿那律尊者),此瞎子和一般瞎子不同,他虽无肉眼,但却有天眼。因为没有肉眼,他就不东张西望,没有这麽多的妄想,於是心水很清,他说:「尊者,你为什麽哭得如此伤心?」阿难说:「佛要入涅盘,你叫我怎能不哭?」瞎子说:「你哭又有什麽用?现在还有很多事去请问佛。」阿难说:「有什麽事?佛要涅盘,还有什麽事情比这更重要呢?」阿那律尊者说:「有四种事情很重要,你若不问清楚,那怎麽可以?」阿那律尊者说:「第一件事是在结集经藏时,在经典的开始应用什麽字?」阿难说:「对,这很重要,幸好你提出来,否则我什麽都忘了。第二件呢?」阿那律尊者说:「佛在世时,我们以佛为师。佛火涅盘,我们将以谁为师。」阿难说:「对,佛入涅盘,我们找谁为师?」阿那律尊者又说:「佛在世时,我们依佛而住。佛入涅盘,我们将依什麽而住呢?」「第四件呢?」阿那律尊者说:「佛在世时,恶性比丘(即是不守规矩者,与众不和,性中总有争强论胜,好像阿修罗似的),佛可调伏。佛入涅盘後,这些恶性比丘和恶性居士总是骄气凌人,说:『你们不如我,你们不如我发心。』(实际上,就是因为你,人才不发心),怎麽办?」阿难一听,觉得这问题很重要,应该去问佛,於是赶紧把眼泪一擦,就到佛的面前说:「世尊!我现有四件事想要问世尊,请世尊慈悲答覆。」佛说:「好啊!有什麽问题,我来给你解答。」阿难说:「佛一生所说的经典很多,在结集经藏时,经首应用什麽字呢?」佛说:「所有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是用『如是我闻』四字按在经首。」阿难又问:「佛住世时,我们以佛为师,佛入涅盘,我们应以谁为师?是不是大迦叶呢?」佛说:「不是。我入涅盘,你们应以波罗提木叉(戒)为师。」故出家人应受戒。这是依照佛的指示,佛不在时应以戒为师。阿难又问:「第三个问题,佛住世时,我们这些比丘和佛住在一起,现在佛入涅盘,我们这些比丘应以什麽为住呢?」佛说:「我入涅盘後,所有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应以四念处而住。」

什麽叫四念处?即是念身、受、心、法。第一要观身不净:看自己的身体是不清净的,就不会对它生出一种爱心;因无爱心,就没有执著;没有执著,就自由 了。第二是观受是苦:你所接受都是苦。苦受、乐受都是苦的因。第三是观心无常,念念迁变。第四是观法无我。

阿难问:「第四个问题是恶性比丘、居士和一般人,又如何处理?」佛说:「这很简单,你就用『默摈』二字。」默就是不和他讲话,摈就是不理他。此意即遇到恶性比丘,你用定力,不要被他转。

<
公众号二维码
上一篇:佛说阿弥陀经略解  回目录  下一篇:道源老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讲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