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陵区 东晋帝陵之谜

东晋帝陵有三个陵区,全在南京周围。由于陵墓规制草创,大多是不起坟堆的,葬埋十分简约。加上岁月流逝,人世沧桑,东晋的帝陵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随着新中国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人们发现一部分东晋墓葬有可能就是帝王陵墓,从而确定了东晋帝陵的具体位置。

在建康立国的东晋王朝,共历4世11帝103年。据《建康实录》等文献记载,除废帝司马奕葬于吴县吴陵之外,其余10帝均葬建康附近,分布于3个陵区。其中元帝建平陵、明帝武平陵、成帝兴平陵、哀帝安平陵葬鸡笼山之陽,康帝崇平陵、简文帝高平陵、孝武帝隆平陵、安帝休平陵、恭帝冲平陵葬钟山之陽,惟穆帝永平陵葬幕府山之陽。

那么,文献中的鸡笼山之陽和钟山之陽、幕府山之陽的准确位置在哪里?

根据考古发掘,钟山之陽在今被明代南京城墙阻隔的钟山余脉富贵山一带。根据是1960年,南京文物部门在太平门内富贵山南麓东段发现了晋恭帝玄宫石碣,1964年又在石碣西约400米处发掘了一座东晋晚期大墓,有人认为墓主是晋恭帝,但也有很多人认为可能是安帝或孝武帝。鸡笼山之陽大约指今鸡鸣寺山及北极阁以西的鼓楼岗一带。根据是南京大学考古系1972年在鼓楼岗南麓西段的南大北园发掘了一座东晋早期大墓,从墓葬所在位置、墓葬形制及出土遗物等分析,可能是晋元帝建平陵。

幕府山之陽大约指今中央门外郭家山及其东西一线。根据是郭家山一带先后出土的一些买地券刻文中均有“莫府山”等语。1981年,在南京汽轮电机厂内发掘了一座东晋中期大型墓葬,墓主就是穆帝司马聃。

鸡笼山、钟山、幕府山这3个陵区恰好位于东晋首都建康的西北、东北和北三个方向。文献中常见的“东陵”,就是位于钟山之陽的东晋陵区。而文献中经常见到的“西陵”,一些人认为就是位于鸡笼山之陽的晋四陵,但也有人认为所指是位于钟山之陽孙权的蒋陵,即今明孝陵前梅花山一带。文献中的“北陵”肯定是指幕府山晋陵。

一个王朝的皇室茔域设置在几个陵区,在历史上不是首创,如东汉王朝就有两大陵区。而东晋帝陵分成三个陵区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东晋皇帝继位的先后次序是元帝、明帝、成帝、康帝、穆帝、哀帝、废帝、简文帝、孝武帝、安帝和恭帝。元帝和明帝、明帝和成帝之间是父子相继,而成帝和康帝之间是兄弟关系。康帝和穆帝是父子,哀帝是成帝的儿子,与穆帝是堂兄弟关系。废帝和哀帝是兄终弟及。简文帝是元帝的儿子,他与孝武帝,安帝之间是父死子继的关系。东晋最后的皇帝恭帝是安帝的弟弟。从世系上看,东晋皇位继承关系相对较为复杂,虽都是元帝之后,但一会儿父子,一会儿兄弟。

鸡笼山陵区和钟山陵区并没有完全按照帝王继承的次序(即卒葬先后)来安葬,否则康帝应该继成帝葬到鸡笼山,而哀帝应继穆宗葬到幕府山。形成两个陵区的原因是什么呢?一些专家指出,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是东晋帝陵分区的根本原因。史载明、成、哀三帝皆以长子身份入继帝统,从血统上看,他们和元帝是嫡直系,是中兴正统,所以继位虽在康、穆二帝之后,但其陵寝却紧步成帝之后葬在鸡笼山之陽。钟山之陽的晋五陵中除康帝外,其余四帝实一系相承,以旁支继位。因康帝为成帝同母弟,简文帝为明帝异母弟,故均别辟新的陵区以示血统上的区别。

那么,穆帝的永平陵为什么要远离建康宫城,孤零零地葬在幕府山陵区?据文献记载,东晋诸帝多承袭洛陽西晋帝陵“不封不树”的传统,都是“陰葬不起坟”,独穆帝一陵明确记载是起坟的,坟周四十步,高一丈六尺。其原因一方面可能与继穆帝之后登极的哀帝的血统非穆帝直系有关。另一方面,穆帝时期礼制(特别是葬礼)似乎有较大的变革,这大概是穆帝陵寝异于其他东晋帝陵的一个重要原因。

东晋帝陵分区,其实是遵循了这样的原则:聚族而葬,并且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尊卑确定不同的埋葬区域。这一原则不但为东晋帝陵所遵循,而且其他的宗室王侯墓葬也不例外,可知血亲关系在当时的族葬墓地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考古发掘来看,东晋各个陵区内,除了有规律分布的帝陵外,每个帝陵周围还有与其关系密切的皇室成员墓,形成庞大的陵域。此外,当时陵区附近还有作为陪葬的功臣贵族墓。

有关专家认为,六朝时期的家族墓地内长幼尊卑的排葬次序,存在着长者尊者居右、居前、居中等现象,东晋帝王陵墓也是以长者尊者居右为原则。元、明、成、哀四帝一系属帝室正统,葬在建康城右上首的鸡笼山之陽,而康、简文、孝武、安、恭五帝在皇族系谱上属旁支,葬在建康宫城左下首的钟山之陽,其地位应是亚于鸡笼山陵区。在富贵山的考古发掘中,最右端即南麓西段发现的两座皇族墓时代最早,为东晋早期;位于南麓中段疑为安帝休平陵或孝武帝隆平陵的大墓已是东晋晚期;被杀于刘宋初年的恭帝玄宫石志更在其东400米处发现,尚右的规律十分明显。因此可以推断,鸡笼山之陽的晋四陵愈靠近宫城时代愈晚,而钟山之陽的晋五陵愈靠近宫城时代愈早。

西晋沿袭魏制,废除陵寝,取消了上陵礼仪。东晋虽然恢复了上陵礼,但陵寝规模仍不能与前朝相比。由于南渡偏安,人们心里还想着日后收复失地,归葬北方祖陵,因而规制草创,大多是“平葬不起坟”,葬埋从简。那么,东晋帝陵地面上有无建筑呢?

东晋的帝陵规模虽然相对于两汉来说要节俭得多,但整个陵园还是有标识性的地面建筑。东汉明帝推行的上陵礼,虽中间有过波折,但东晋恢复了,百官拜陵成为习惯。元帝死后,王公们开始谒陵辞告。成帝时,太监们年年拜陵,有人以为非礼,于是一段时间停止了。到穆帝时,褚太后临朝,又开始了拜陵。上陵时所行拜祭辞告之礼是在陵内寝殿一类建筑中举行的,一般称为寝庙。有人为孝武帝写哀策文,内中说:“园陵既卫,威灵赫赫,子来既构,寝庙弈弈。”晋元帝为晋王时,追尊亡妻虞氏为王后,有人上奏认为王后应别立一庙,元帝说:“现在宗庙还没有建成,不宜更有兴作,就在陵上修饰一下已有的房子作为庙就可以了。”据此,一些考古工作者推测,东晋钟山西南的晋五陵原来是有神道和寝殿建筑的。

东晋一般王公大臣的墓前已经有神道石刻,但迄今为止帝陵前还没有发现任何遗物。专家认为这可能是晋武帝下达石兽碑表的禁令后,对他的子孙们起了较大的抑制作用。不过神道虽无石刻,但不排除地面上有其他标志性建筑的可能。东晋帝陵神道上的标志性建筑有可能是木制的,容易腐烂而难以保存。这种形式可能直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长宁陵才发生了改变,因为文献上第一次记载在这个陵前有石刻了,是表阙和麒麟。

然而与考古工作者的推测不完全一致的是,唐李商隐《晋元帝庙》诗中谈到了东晋帝陵前有石刻:“弓剑神灵定何处,年年春缘上麒麟。”这样一看,在唐朝时晋元帝陵前还有寝殿和麒麟石刻。事实究竟如何,尚待考古的进一步发现才能最终说明。

公众号二维码
上一篇:西汉第一陵 刘邦长陵之谜  回目录  下一篇:葬在哪座墓中 北魏孝文帝陵墓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