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未必能称经典,但堪称启蒙

  小学时候就读这本书,那时候是第一版的五卷本,我到手一本第一分册,淡紫红的封皮。说来也巧,我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得奖,得到一本中国古代神话,和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构成了完整的过渡,全套到手是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厚厚的三大本,封在一个硬纸套子里,颇满足了我小小藏书家的虚荣。这本书是林汉达最早开始写的,大概写到唐宋林先生去世,曹先生接着往下写,并对前文做了些修订。这部书我感觉是部很有影响的历史启蒙读物。随后又有《世界上下五千年》,《文化五千年》等等,但是也许是下的精力不够,读起来感觉没有这套书这么回味悠长。
林汉达先生好像致力于儿童启蒙读物多年,著述颇多,记得曾在图书馆读过他的一本《东汉的故事》文笔一如《上下五千年》的文雅通俗。我感觉我们国家在80年代的一些启蒙读物方面还是成就颇丰的,童话方面有陈伯吹,张天翼。还有一大批优秀的刊物《少年文学》《儿童文学》《少年科学》…………关键是有人认真地在做儿童启蒙读物的编写。我感觉当年一些少儿读物的水平是高于现在的,当然现在我们有更多的国外的优秀作品可以直接进来,但是就我们国内自己出品的优秀的启蒙读物是越来越少了。80年代90年代进书店,辅导书和练习 题还是很少见的,我们当时买一本《课课练》到要到郑州这种大城市订货。书店里大部分还是小说,连环画和汉译名著以及这种启蒙读物。当时的书印刷和装帧都无法和现在相比,但是你拿到一本当年的书,你能感觉到这本书倾注了作者和出版人的心血,起码错别字会比现在的书少很多;作者是真的很迫切的想把自己知道的东西跟读者分享;这种激|情和认真,是当年作品最难得的品质。
这本书的第一分册应该是林先生做过反复推敲的,尽管从史学的角度讲,他当年的认识和见解未必正确,但是从遣词造句变学术为通俗方面,其功力之深,无人可堪与相比。我记得当时曾反复研读,但第一分册真的是百读不厌,虽然现在看来文字浅显,感觉可以一目十行。但是您现在找个作家让他把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讲给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还要孩子听的津津有味,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办得到的。这就是林先生的语言功力,这就是启蒙文学的最高境界。
现在看来,这本书的很多观点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有很多地方已经显得过时甚至错误。出版社和曹先生对这本书做了很多修订,有很多地方史学上也有很多争议。但是作为一本史学启蒙的读物,肯定不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紧跟历史研究的潮流,只能说向青少年展示历史的迷人之处,并给他们一种历史的眼光看世界的态度,已经足够。毕竟作者的目的也不是做本史学专著,而是介绍为主,引人入门,或者给青少年做一本通俗易懂的史学读物,要比历史课本深入一点,通俗一点,可以提供一般人的史学修养即可。至于一些有争议的说法,作者也有前言说明,还是遵照比较权威的史学说法,或者比较公认的结论,如果有争议或者新的史学证据致使我们对历史的看法有改观,作者和出版社会再做修订。我觉得这是比较合理的做法,我们对历史的真相或许随着史学的研究和新的证据出现而更深入,很多当时正确的认识也许只是假象。但是我们的历史观一旦确立,就很难改变。这本书是确立我们初步历史观的读物,并不是一部完美的历史百科全书。
中国的历史,从来是才子佳人,帝王将相。这部书的脉络,按理来说是部按年代的通史。难免一个朝代一个朝代的讲下去,但是我感觉这部书的观点还是比较客观的,本来中国的历史传统就是大历史,凡是以前发生过的事情,统统可以写进历史。所以中国的史学才会不乏皇皇巨著,这本书我看来也是包容万象。开篇就是人类起源,把神话传说什么的都给弄进去了,但是也算有始有终,不管历史起源的说法是否正确,好歹给了个说法,不满意可以自己再去探求,横竖历史学家们都没有达成共识。从国人暴动之前,我觉得大概都不是信史。作者也说了,国人暴动是中国有纪年的元年,也就是中国的公元元年。之前的一些事情,估计也是口耳相传的一些传说,可信度着实不大。春秋战国这段历史估计就是按《左传》《战国策》来的,毕竟研究的最多也最成熟。秦朝之后估计就是按《史记》多点,东西汉肯定去查《汉书》三国两晋南北朝估计也没有少参考《三国演义》但肯定还是《三国志》的主线以此类推《晋书》《资治通鉴》《宋史》《元史》《明史》《清史》……我感觉中国历史后边比较累,宋以后的历史就少公认比较好的作品了,只能说年代近,资料比较全,但是缺乏巨匠的融裁,读起来就没有那么让人神采飞扬。怎么讲呢,《上下五千年》可以看做一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二十四史》缩减通俗本。当然还加上科技史和文学史,外加教育小朋友们不要把《三国演义》当成信史,宋江 和梁山泊不过是施耐庵捕风捉影,大部分都是瞎编。信息量挺大,内容也挺全,思想上完全和谐,价格便宜量又足,如果我要给孩子买本历史方面的启蒙读物,我还真想不出有什么别的选择……
现在大家折腾《明史》复兴《国学》把老祖宗的压箱底给翻出来号召小孩子“读经”我估计没有这本书打基础是不会有这么大劲头闹腾的。保不齐我们这代人对历史的认识就是把它当《春秋》来读的。著书修史功德无量。我不敢说这部书算“史书”但是起码把二十四史给整理一遍这工作量就够呛,更别提还要加以选择改编,使其通俗易懂。这不仅需要作者有深厚的史学功底,还要长期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和通俗读物创作,这些条件,缺一不可,有幸我们赶上了。能在小学的时候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有个脉络清晰地了解,真是个莫大的福分,我记得我读到“国人暴动”一节,老祖宗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还有陈胜吴广吼那一嗓子“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以及东西汉的时候“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感觉老祖宗实在太有才了,感情我们玩民主 不是一天两天了,3000多年前我们就有舆论的困扰,对于红坝之类的昏招,老祖宗们早就做过实验并且提供了实验报告,而且用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了总结。看来,多读读历史总是没有坏处的,不能说能开发智力,起码能增长见识,提高层次,并且以史为鉴提高自己抗忽悠的层次。

公众号二维码
上一篇:周公辅成王  回目录  下一篇:读后感——童年时代必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