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奇故事 东坡手迹真假之谜

苏东坡不仅诗词造诣很高,在书法上的成就也很大。他的一幅书法作品曾经多次反复,一直确定不下来。从历朝一些皇帝、书法家、鉴赏家的印章、题识来看,作品是苏东坡的真迹无疑,但收藏这幅作品的人却一直认为自己买到的是赝品,是原手迹的第二层纸。那么,最好的第一层到哪里去了?

苏东坡(1036-1101)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年少时承母程氏亲自教授书法,十多岁便博通经史。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与弟弟苏辙中同榜进士,为当时的主考欧陽修所赏识。除文学外,他书法绘画等方面亦有很高成就,书法尤为别开一派的创始人,堪称北宋文化最高成就的代表。流传下来的书法手迹非常之少。北平宝古斋的邱震生曾经得到过一幅苏东坡手迹,后来经过鉴定,认为是一幅赝品。为什么说是赝品呢?真的苏东坡手迹又到了哪里?于是产生了谜团 。要解开这些谜团 ,还得从邱震生如何得到苏东坡手迹说起。陈重远先生在《文物春秋》写下了这段故事:苏东坡手迹一直深藏皇宫,在卷首上书写有“苏东坡真迹”几个字。展开卷轴,在一大段空白纸后面是一位宋代人的题字,接着是元代人歌颂《真迹》的绪言,继而是乾隆皇帝亲笔书写的一篇考证和赞赏《真迹》的短文。后面是一连串的朱红图章印迹,这些印迹都是宋、元、明、清时代的一些皇帝、书法家、鉴赏收藏家的。随后才出现苏东坡的墨宝真迹,全是方寸大小的字迹,笔锋秀丽,潇洒雄劲,墨色浓淡适宜。《真迹》后面,有文徵明、倪云林的题跋和众多米红色的名家印迹。

1945年日本投降后,溥仪在长春的伪皇宫被抢被盗,苏东坡手迹流落到了民间。北平古董商李欣平和崇庆瑞花了二十两黄金从东北买了回来。他们打算转手给当时一位具有相当财力的商人岳彬,岳彬请了一位行家徐震伯鉴定苏东坡手迹,经过鉴定后认为手迹为描的,不是写的,所以买卖没有做成。李欣平和崇庆瑞继续在同行中找买主,他们瞄准了宝古斋的邱震生。邱震生拿起苏东坡手迹,把卷轴打开,发现此卷轴装裱讲究,字迹清楚,印色深浅也因年代的远近而有差异,题、跋、序的各家字体各具风格,符合作者字体,纸也是宋代的,无疑是皇家珍藏的传世国宝。最后双方经过讨价还价,以四十两黄金成交 。

徐震伯和邱震生同是笔采斋的第四代门人,听说苏东坡手迹事情后主动找上邱门,表达了自己对苏东坡手迹真假的质疑,但两人谁也没法说服谁。最后只好请时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书画鉴定家、笔采斋门系的苏庚春共同鉴定。在经过详细的考究之后,他们达成共识:真迹已经被揭走,这幅书法是原迹纸的第二层,照印迹临摹描绘的。如果这幅书法是原迹纸的第二层,按照书画的常识,不应该算赝品,只能说是稍次于第一层的真迹;如果是在第二层上照印迹临摹描绘,新旧墨迹怎样做到一致?即使这个问题解决了,印的颜色深浅分年代有差异是绝对造不出来的。历朝一些皇帝、书法家、鉴藏家都认为是苏东坡的真迹,有他们的印章、题识为证。这些印章、题识似乎不会是假的。到底这幅苏东坡手迹是真的还是伪的呢?邱震生自认买的不是真迹,把这幅书法一直深藏了十年。期间他自己从不对外张扬,如有外人愿出高价购买,总是说这是国宝,一般人买不起,并且从来秘不示人。1956年他担任北京文物事业同业公会主任委员,在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他带头参加公私合营,在合营的清产核资中,他拿出苏东坡手迹,向公方代表说明这幅字卷不是苏东坡真迹,是勾填临摹之作。这一举动受到了党 和国家在《人民日报》上的赞扬。但邱震生在1956年把他手中那幅苏东坡手迹摹本上交 国家后又转到何处保藏也没有明确的标示,现今这幅苏东坡手迹下落到何处也成了一个谜。

更使得苏东坡手迹真伪之谜变得扑朔迷离 的是徐迟的文章。1956年4月12日著名报告文学家徐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长篇特写文章《真迹》,苏东坡手迹的事被人提了起来,说是在北平珍古斋裘姓古董商手里。徐迟的文章也给人留下了疑点:十年前,苏东坡手迹已经被宝古斋邱震生买走,十年后徐迟的文章为什么说是珍古斋裘某呢?而且当时琉璃厂没有珍古斋这家字号,也没有姓裘的古董商。陈重远先生曾经于1988年走访过邱震生,但邱震生却叫他去问写那篇文章的作者徐迟,结果是不得而知了。

如果说邱震生所献的是苏东坡的手迹原迹纸的第二层,那么最好的第一层到哪里去了?是商人出于牟利的目的还是另有他人出于某种利益而把苏东坡手迹剥离开来?第一层现在是否还存于世?如存于世,又在谁的手上?这也是一个谜。但我们不能忽视另外一个事实:从北洋政府时期根据清查故宫太监所记“赏溥杰单”而编《故宫已轶书画目》中查苏轼作品,没有苏东坡手迹。是《故宫已轶书画目》漏记了,还是此幅不是清末流出宫的?或者是当时的太监趁乱私吞,然后故意不把它记载于册,使无人能追究他的责任?苏东坡的手迹汇集了诸多的谜,要彻底的把它理清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公众号二维码
上一篇:镇山之宝 中岳庙玉如意去向之谜  回目录  下一篇:见仁见智 《游春图》年代争论之谜